其实,这里暗含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如果“土地财政”一蹶不振,谁来贴补其财政收入,又有谁来保障落实经济刺激计划的地方配套资金?最后还得靠中央政府的“雪中送炭”。这就可以解释当下央企为何屡屡会成为“地王”的原因了。因为,只有靠受中央政府及国有银行强力支持的央企炒热土地价格,才能向地方政府源源不断地输送土地出让金,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最终促进经济刺激计划目标的实现。这可能是催生本轮土地价格飞涨及高房价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如果不解决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问题,我们是很难真正收紧“土地闸门”的,一旦地方政府又“嗷嗷待哺”了,特别是地方财政再陷困境的话,收紧的土地闸门很可能还会被不断打开。
据此,笔者认为,要使房地产调控真正落实到位,首要问题是要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不能再靠有限的财政收入来支撑其无限的投资扩张冲动了。当然,也要打通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及再融资渠道。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能保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机制,如可以通过增加类似“物业税”、财产税等其他税收来源,使地方政府能获得一个稳定、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这样才能让地方政府逐步放弃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财政收入模式。
所以,要想遏制高房价,实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应,我们必须管住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让类似的契税收入而不是土地出让收益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否则,土地财政将大大削弱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这已被以往的事实所反复证实。(上海证券报乐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