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实行省内重组并不可取
《中国周刊》:事实上,每个钢铁大省都有做钢铁强省的梦想。早几年,唐钢集团、邯钢集团整合组建河北钢铁集团。鞍钢和本钢集团进行了挂牌重组,组成鞍本联合体。回过头来,你如何评价这两起组合现在的效果?
刘海民:重组不论对行业、对社会,对企业来说都有好处,有利于尽快淘汰落后、加强环保、抑制盲目投资、稳定市场。但省内重组兼并一定程度上把跨地区兼并的路子阻断了。以省为单位容易形成地区分割,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也不利于政企分开。因此普遍实行省内重组是不可取的,今后要着重鼓励跨地区的重组。
但重组总比不重组好,比如河北钢铁集团效果还不错。
《中国周刊》: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的重组联合能否给我们提供经验?
刘海民:西方企业兼并重组时会请专家、咨询团队来做测算,重组将会给企业和股东带来什么后果。为此西方有个专有名词sunergy,合并利益,指企业合并后能给企业和股东带来多少好处。我们就没有这个词。
中国企业往往是概念性的整合,能有多少效益还要探讨。不是说总量达到五千万吨就行了,而是考虑合并后能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也不是说所有企业都整合到大企业里面。美国就有很多小的钢铁企业,年产钢三五十万吨,是服务于本地区的。因此企业不要盲目整合,尤其是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一定要算账,不能让“小的一方”拖垮“大的一方”。
应当允许一定的产能过剩
《中国周刊》:一个盈利企业兼并一个亏损企业让公众引发了对钢铁企业状态的思考。在同样的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民营钢企的盈利情况普遍好于国有企业,这是为什么?
刘海民:的确,今年1到7月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排行榜上,前十位亏损超过三亿元的企业全是国有企业。亏损大户里没有民营企业,而且他们还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对市场信号的敏感程度。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很灵敏。他们亏损就不会做下去,让农民工放假回家。国有企业相对不敏感,亏着也生产,不能停产给员工放假,不能解雇员工。要保增长,保稳定。
其次,整体上来看,国有钢企环保水平比民营企业要好。这也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另外,从产品来看,国有钢企大多数生产板材,民企多生产长材。板材生产成本比长材每吨高50到100元钱,但是板材价格现在还不如长材的价格高,这样,国有企业亏损比较严重。
按照市场机制,亏损了就要退出,但是退不了,因为国有企业的身份。
这里面有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国企享受了一些政策优惠,但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解聘职工。
《中国周刊》:有资料显示,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且今年以来新开工钢铁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你认为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到了什么地步?
刘海民: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但还不是严重的产能过剩。现在存在的一些过剩,这里面包含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市场经济要允许一定的过剩,没有过剩、不多不少正好,就淘汰不了落后产能,社会就不会进步。因此,我认为不必大呼产能过剩,应该把淘汰落后而不是把治理产能过剩放在第一位。
而且,如果以产能过剩为由对钢铁项目严格限制,首先受到限制的是先进的生产力。大型国企比较“听话”,首先要讲政治,这样就会给落后产能和盲目投资留下市场空间。这样的教训已经发生几次了,值得认真反思。
《中国周刊》:那你预期全年钢铁企业盈利状况如何?
刘海民:全年算下来不会亏损。1到7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的盈利企业累计盈利216亿元,亏损企业亏损100亿元,所以抵消后还是盈利116亿元。
当然,今年利润非常低。前年钢铁企业1400多亿元的利润,去年800多亿元利润,今年到现在只有100多亿元利润,降幅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