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巨轮总是向前行走的。蓦然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个年头了。在这个30个岁岁月月里,中国企业家与中国品牌经历了风风雨雨,尝遍阳光与甘露,度过白昼与黑夜,与中国一起成长起来。如今,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无论是驻足而止,还是奋蹄勇进,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品牌似乎留下了一道哈姆雷特式的命题——坚强的中国企业家与脆弱的中国品牌,从此会以魔力般困惑着国人,让我们都陷入深深地反思之中……
尊称之家,肃然起敬。中国企业家,更是让我们爱戴与敬佩。单不说中国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价值,先说敢闯的勇气就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了。因为,3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一没有经验,二没有资金,三没有技术,真正一穷二白,没有任何指引,就是他们硬着头皮冲上去,拼杀出一条充满荆棘的血路,才真正让中国企业有起色与成就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他们与改革开放一样,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代。
中国企业家令我们爱戴与敬佩,那中国品牌呢?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家时绝对不能忽略与隔离掉中国品牌时,究竟会给予我们什么样心情,才让我们也对中国品牌肃然起敬,最好是加上忠诚才完美无缺。企业生存核心价值是品牌,品牌是赢得21世纪竞争的核武器。看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那个不是拥有优秀的品牌。如超级大国的美国,拥有世界上1/2的优秀品牌,如可口可乐、微软、IBM等等;经济强国的日本,同样拥有像丰田、松下、索尼等这样世界品牌;连后起之秀的韩国都拥有三星、LG、现代等强势品牌。中国品牌呢?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世界500强里只有一个联想能真正代表中国优秀品牌时,我们不再去埋怨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而是中国品牌发展到现在,脆弱的神经触动我们去反思了。
30年以来,中国企业家满怀期盼,把中国品牌当成亲生儿女一样,以坚强的毅力,倾注心血,不断地呵护着中国品牌成长。如今,大浪淘沙,在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适者生存”竞争下,有的已经被淘汰成为历史,有的依然在脆弱的成长着。
当我们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中国品牌惋惜时,我们更着眼于依然脆弱成长的中国品牌。在这里,笔者将挑选三个代表中国企业家与中国品牌,与大家一起去反思中国品牌脆弱的原因,让生存下来的中国品牌告别温室的脆弱,走进狂风暴雨之中,坚强成长强大起来。
张瑞敏与海尔
“海尔是海。”海纳百川,大海是博大的,张瑞敏与海尔也是博大的。当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经过差不多30年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时,我们应该敬佩张瑞敏,是他带领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可以这样说,海尔成功是海尔有一个张瑞敏。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海尔发展到全球化品牌战略的第四个阶段时,所遇到重重困难,并没有我们梦想的美好时,或许,没有极时反思,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小工厂 大梦想
揭开海尔发展历史,我们会为张瑞敏肃然起敬。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就是这样,成为了今天海尔的大梦想。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毁灭。张瑞敏没有让海尔从一个小小的工厂毁灭,而是带着海尔的大梦想,走出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不懂那个时代,但是我们一定懂张瑞敏的心,他是以一颗坚强的心撑起海尔的,不要忘记,这是中国企业家创业的艰辛,现在留下给我们的除了甜蜜的回忆外,更是我们学习的宝藏。
一个企业家,应该具有一个心。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小工厂,一样可以成就大梦想。海尔,就是张瑞敏怀着一个大梦想的心创造出来的。一个大梦想的心,是中国企业家首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