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富士康仅仅只是一家代工厂,或许它永远没有完成“绿色革命”的机会。庞大的体量是它麻烦的来源,也可以为它寻找新规则的突破提供能量。在过去的十几年,富士康已经挟规模优势,做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绝大部分环节的拓展。
封闭的福利系统
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大约从四五年前就初现端倪,但富士康可能是唯一一家既需要大量人力,但又从来没有为短缺所困扰的企业。它建造的福利社会是吸引求职者的原因之一。走进富士康,可以看到里面外观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员工宿舍。每间普工宿舍安装了两个风扇,一台空调,独立的阳台上,分开设置了洗浴和厕所。在一楼的衣服取放室,员工的衣服被编号后,可以随时投入洗衣篓,洗好的衣服叠放在取衣架上。富士康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免费洗衣这一项就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富士康每年的洗衣成本是6000万元。
李金明告诉本刊记者:“为员工提供宿舍,在珠三角的制造业是个公共现象。厂区大了,员工出外买个小东西也要走很远的距离。因此,就按照最迫切需求修建一些公共设施。工人每个月最重要的事是领钱、寄钱,就有了邮局、银行,后来慢慢增加了小型超市、游艺室、面包坊。”服务内容随着厂区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增加。园区里的“数码银狐”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网吧,一层楼上有近500台电脑,甚至还有一家婚纱摄影店。除了富士康自建的服务场所,一些品牌也进驻厂区,比如德克士、学而优书店、康师傅牛肉面,所有员工在这些地方消费都可以享受折扣。
虽然为员工服务的前提是为了保证企业获得最有效率的生产力,但富士康为这个行业惯例填充了高于大部分同行标准的内容。整个龙华厂区相当于一个物化的福利系统。每个区域的宿舍楼下都有一个图书馆,分为电子部分和纸质部分。还有深圳市最好的运动场,刚换上的足球场的塑胶草皮,花了600万元。每个员工的卡牌,除了用于身份认证,还存储着员工在厂区内的消费金额,每天有11块钱的餐费。一位富士康员工告诉我们,他刚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园区内开设的社康中心看了牙,只花了6块钱。
看起来在衣食住行上无所不包的福利系统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很明显的郭台铭风格。作为富士康的总设计师,他按自己的人生轨迹在力图塑造富士康人的生活。郭台铭年轻时曾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补习。在富士康园区内有一个IE学院,平时的培训课程都是免费。“规定师级干部一年要修满280个学时,相当于除去节假休息日,平均每天要上一个多小时的课。这是要纳入绩效考核的。”郭迅告诉本刊记者。IE学院还可以培养从大专一直到博士学位,联合的学校是北大、清华、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这些学校的老师会每周过去培训。如果员工能完成学业,学费由公司来出。
福利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封闭。“就消费习惯来讲,富士康这几十万员工绝大部分的消费在园区内完成。他们很少到园区外消费。他们为什么不去园区外消费,我想,这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刘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