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富士康仅仅只是一家代工厂,或许它永远没有完成“绿色革命”的机会。庞大的体量是它麻烦的来源,也可以为它寻找新规则的突破提供能量。在过去的十几年,富士康已经挟规模优势,做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绝大部分环节的拓展。
但即便是最先进的管理系统,也难以包办对人身安全的管理。李金明觉得规模过大最大的挑战是“联系沟通上,信息难以有效地传达。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富士康规定了外来人员找员工,不知道身份的,一定要先找到员工核实,然后再决定能否放进去。这个规定发布两次了,但信息的传递有问题,执行不彻底。经常有自称是员工亲人的人来,带过去找到员工,两个人就打起来了”。通过关爱中心的电脑记载上,可以看到当30万人聚集在2平方公里的地方,千奇百怪的危险因素防不胜防。比如有员工因为对集体活动资金的用途不满意就要自残,或者有自称是女员工哥哥的人来到富士康,声称要通知她父亲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是和女孩有感情纠葛的男孩子,管理人员没有核实就将他带进了女孩的宿舍,结果女孩见到他后就从二楼跳下去,所幸只受轻伤。
从2000年以后,富士康已经在昆山、烟台等地建立了新的基地,一部分是因为代工企业跟随客户,“逐水草而居”的行业惯性。另一部分则是为因为深圳基地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为不断增加的订单寻找新的产能基地。李金明告诉本刊记者,新厂区的人口都控制在10万人,而且在规划上都按照一个一个小BLOG的方式,进行组团式建设。对富士康已有的管理经验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好管理的规模。在富士康未来的产业布局里,深圳基地要削减10万~15万人,担负起主要的研发和小量生产任务。但削减规模并不那么容易。程天纵告诉本刊记者,流水线最终要人来做,人不会从工厂中消失。比如一个手机需要上千个零件,还是需要人来与机器配合。郭迅(化名)的工作是确定7条生产线上每周的物料和人力供应。他告诉本刊记者:“客户方的订单都是开放式的,数量、交货时间、地点都可以调整,一周内上下变动幅度达到50%。这就要求生产线具备很大的弹性。除了利用IE的科学设计外,富士康保证生产线弹性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依靠人员的增减。”
目前富士康最重要的苹果生产线还是放在深圳,产品的热销让企业还需要不断补充新工人。厂区门外依然挂着大量招聘普工的横幅,每天还是有新员工不断进入园区。甚至在厂区内的马路边,都可以看到一群群排队等待入职的新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