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耐心
除了人自身以外,狼可能算的上是被人研究的最深广的动物了。曾有人借助电子仪器跟踪观察狼长达几天的捕猎行动。令人们惊奇的是,它们丝毫不对自己的任务感到厌倦心烦,它们也从不毫无目的地追逐或骚扰猎物。看上去它们好象只满足于做观察者,实际上却在对正追捕的兽群中每个成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加以综合分析。
当然,兽群中的老、幼、病、残是狼群的首选目标。但是,狼的高明之处远不在于能确认出这些显而易见的牺牲品,它能观察到并记住猎物许多细微的个性特征和习惯,这是我们人类根本做不到的。
有时也许只是一个细微的紧张的行为或癖性就会让一个动物易受到攻击。某些独特的个性特征会促使一只动物离开群体的庇护,成为一个靶子,所有的行为都被细心且有耐力的狼记在心里。
狼与北美巡鹿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它们常常是出生在同一个地方,随后又一起奔跑在地球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旷野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处于敌对状态,因为它们总是混在一起,几乎看不出什么紧张气氛来。但危机总有一天会出现。
想象一下着驯鹿场内一个场景------这是一位富有观察狼的经验的人为我们描述的:一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使驯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斜刺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只目标鹿的腿。狼群之所以选中这只鹿,也许是发现它某些特点易于攻击,随后这头驯鹿又被放开归队了。
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群耐心的等待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的失掉大量的血液和力气,最终丧失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的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手”,使这只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式越来越明显了,最后当这头驯鹿变得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了。
是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属于狼群。实际上,此时的狼群已饥肠辘辘了,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的煎熬之中几乎饿死,那它们为什么不直接干脆的进行攻击,去结果那头驯鹿呢?因为驯鹿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的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
古代的歌谣和传说常常赞美狼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技能。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配合的默契、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获得成功。这些特点也都是昔日人们所具备的。我们是不是正在丧失这些能力呢?如果是,我们还能不能把它找回来呢?
5.失败
海明威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狼群也许算得上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然而它们却有约90%的失败率。换句话说,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而这次狩猎对狼群的生存极为重要,为此,狼经常忍饥挨饿。
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为败北。它们可不像人类那样垂头丧气或是变成消沉的懦夫。狼群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于眼前的工作,它们继续运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技能再加上它们新近从暂时的挫折中学到的知识,深信成功最后定会到来。
人类的失败概念却与狼没什么联系。依次未果的狩猎只能磨练它们的技艺并使它们再次充满希望。犯下的错误并不被视为失败,而是成为狼的集体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这就像计算机的芯片中输入数据一样——这些知识将一直存储以备将来之用。人类情愿被当成失败的东西,狼却将其转化为智慧。
狼群看来总是优先考虑生命中未获成功的事情。九次未果的狩猎不会让它们气馁,因为它们知道还有第十次,或者第十一次,甚至第十二次,胜利总会属于它们。这些没能成功的狩猎不是失败,但是如果哪匹狼粗心大意被一只麋鹿用角顶中脑袋而上了天堂,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许多人将多次“不成功的狩猎”视为他们生活失败的象征。从狼身上我们学到,此时的失败正是再次狩猎的开始。失败是一种心态,而不是显示。失败是一种感觉,成功则是一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