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牌建设的有机性。品牌建设不是空洞的,没有支撑的。品牌建设不只是空的口号,虚的形式。在宗申的品牌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品牌建设与实业扩张的良性互补与互动:实业扩张推动品牌的上升与高度。
宗申参加最激烈、考验最严格的赛事,就是要强调宗申品牌的强大动力。事实上,起初以摩托车为主的运动中,宗申的主要品牌落脚点在摩托车上。而随着宗申的战略定位——专注于热动力及相关产业——的实施,宗申开始进军汽车领域,以及摩托艇领域。在这里,有两条明显的线索值得格外关注:
1、品牌实业之线:一个方面,在摩托车运动方面的建树,形成了宗申品牌的运动核心。另外一个方面,宗申在动力技术上的探索与研究,以及生产制造,都在极大地支撑与对应了品牌建设的核心。比如,宗申以摩托车为主业,就以摩托车运动为载体,当宗申开始涉足摩托艇的时候,就冠名了F2世界摩托艇锦标赛,并积极准备组建摩托艇队。如果说品牌是空军,实业是陆军,那么,宗申则完美地实行了品牌与实业的对接与呼应,相得益彰而中心吻合。
2、动力升级之线。由最初组装的50CC发动机开始,宗申一直专注于热动力技术。当宗申已经有能力自主研制1000CC的大排量发动机的时候,宗申又开始了汽车发动机与摩托艇发动机的研制与生产。显然,摩托艇对动力技术的要求更高。宗申的动力升级更是对宗申品牌核心诉求——动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一种对品牌核心的更实在的强调。
当然,最值得称赞的是,宗申集团早就意识到合资与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是,跟许多合资合作不同的是,宗申特色的合资或者合作,使得宗申获得了比较优厚的条件:
一是引进技术。宗申为什么没有跟日资企业合作?很简单,由于中国摩托车企业跟日本摩托车企业的白热化竞争,使得具有技术内涵的合资或者合作都只能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只是日方企业跨过政策门槛的一步棋子而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企业比较保守,尤其是对技术方面,从目前的合作现状来看,跟日本的合资或者合作,大多数只是换来了几款过时的车型,不仅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还丢失了大片的市场。因此,从一开始,宗申就深刻认识到技术引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合作对象的选择。正是如此,宗申在技术引进上,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跨过师傅找师爷”。也就是说,跨过日本直接跟欧美企业合作。无论是收购佛山比亚乔中方股份,还是跟其它的国际技术机构合作,宗申牢牢把握一点:能够引进技术。
二是具有自主权。由于技术缺位,中国企业在与对外的合作往往底气不足,依附性太强,最后丧失对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利,甚至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主品牌也被雪葬。一方面拥有自主权是宗申合作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增强技术实力来增加谈判砝码,因此,在寻求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宗申善于把握时机,巧妙地将双方的需求和目标融合到一起,也因此,宗申与意大利比亚乔的合作成为中外合作的一个典范。
宗申产业集团先后投资近10多个亿进行技术开发,拥有独立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仅科研技术人员就有数百人。经过数年的基础技术研究和中外技术交流合作,宗申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国内技术实力最强的摩托车技术中心。从今年开始,一个庞大的产品开发计划浮出水面:在未来的3到5年,宗申技术中心将陆续推出数十款完全自主开发的新品,真正实现“中国制造”的巨大突破,以大规模、多品种、高频率拉开中国摩托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大幕,在市场上掀起以技术为核心的消费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