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实行大力拓宽行业策略,说服运动员为公司产品大做宣传。耐特曾公开宣称,在《体育画报》上做成人广告的任何人可得到5万美元的酬金,但要想在封面上刊登则是绝对不可能的,能上封面的只是那些脚穿耐克鞋的高级运动员。许多著名的运动员都签订了穿耐克服装的协议,如约翰·麦克罗、诺兰·莱恩、艾尔伯特·沙拉扎、赛巴斯蒂安·库、亨利·罗诺等。1979年,库打破了800米、1500米和10英里赛跑的世界记录,罗诺打破了3000米越野赛及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赛跑的世界记录。
利用运动员为产品作宣传的不止耐克一家,然而,只有耐克做得最成功。借助于研究和开发活动,耐克的技术进步走在了该行业的最前列,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了企业的迅速增长,成为该行业的最大企业。耐特解释道;“经营的秘诀是为运动员制造出优质的鞋,让他们走在消费时尚的前面,市场上的其他人都会追随仿效。”
阿迪达斯和一些美国企业一样,都低估了跑步运动的作用和持久性。并非所有的美国企业都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布鲁克斯成功地抓住并利用了初始市场机会,但是,由于质量控制不严,最终又丧失了有利的市场机会。劣质运动鞋打破了它与消费者及经销商的默契。
当运动鞋市场日趋成熟时,耐克在多样化经营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童鞋、运动服装、休闲鞋、田径运动鞋等产品都投入了生产。耐克努力进取,不断扩展地盘,其产品1981年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到1982年1月,又进入了日本市场。
4、耐克的结束语。一个企业很难保证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有些企业的成功经久不衰,像麦克唐纳、凯玛特、本田等即属这种情况。而更多的企业则是在成功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沦为业绩平平的企业,成功一去不复返。也有些企业从成功的一端急转直下,蒙受灾难,像柯维特即属这种情况。至于耐克,1983年也经历了这样一场剧变。1984年,某著名商业杂志便刊出了下面的标题:“耐克正从快速跑道上退下来,其收益下降,管理混乱,令许多人都感到惊讶。人们要问:菲尔·耐特是不是早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呢?”
运动鞋行业于1983年达到销售高峰,总销售量达1900万双,比1977年的900万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84年,销售量仅增加2%,而到下一年则出现了销售滞缓。耐克不再是一家经营成功的公司。
假如耐克在几年前就能够认识到运动鞋不会永远畅销不衰,它很可能会在1979年就实行多样化经营战略,经营服装,进而于1981年打入海外市场。到1984年,美国服装业收入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3%提高到21%,其中,对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