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七:节能商店建设将掀起热潮,成为零售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体现社会责任的又一制高点
2007年,商务部倡导了“零售业节能行动”。同年,国内开始出现少量节能零售店,实施方多为大型零售企业,其中外资企业走在了前列。今年以来,外资零售公司加快了节能店建设步伐。继去年在北京望京的节能店开业后,到今年上半年,沃尔玛已投资2.5亿元对在华的部分门店开展节能改造,这些门店的节能设施全部由设在上海的中央监控中心监控,所有冷藏、照明和空调的信息都可传输到该中心,并及时进行调节、处置。同期,Tesco乐购在华已建成21家节能店,占其在中国门店总数近三分之一,并计划所有新增门店都实行节能标准,据介绍其立式冷藏柜改造后可节能18%,照明系统预计节能6%。家乐福也开设了多家节能店,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国内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对门店的节能设施虽然也加大了投入,但一般均是节能节水等若干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节能意识。个中原因,主要是本土连锁零售商大部分店铺是租赁经营,由于不是自有物业,无恒产便无恒心,故不愿作长期性的大额投资。例如对供暖、空调等设施开展节能改造,而更愿意投资节能灯等花费小、易回收的项目。
对零售企业来说,节能店建设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上可降本增效;第二,形象上凸显社会责任。从后者来看,商店用水虽然量不算大,但中国660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4个,所以尽其所能节约水资源并非无关宏旨的小事,也体现商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节约电、气等能源则可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宗旨。从前者看,商店的能耗虽然低于工厂,但在流通费用中比重较大,节能可降低费用,增加利润。沃尔玛望京店统计,与普通店相比,其节能店每年可节电23%,节水17%;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测算,节能店一般要比传统店整体节能20%-30%。
专家估计,2010年外资节能店建设将会加快进行。依据是按照一般规律,节能投资的最长回收期限是3年,即从明年起,外资零售店先期投入节能店的资金将陆续回收,并可用于下一轮节能店建设。为此,本土商业必须也必将会奋起直追,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节能店建设热潮。
为使节能店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达成商务部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零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较2005年下降20%的目标,并带动相关行业节能,专家建议至少还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1)奖励政策。由于节能店建设利国利民,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更多零售企业参与。这不仅需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而且要制定细化的考核奖励标准。
(2)扩展节能店内涵。要从仅仅在商店内部节约水电气等资源,扩展到更广泛的方面,例如商品包装物。凡属过度包装的商品,节能商店应予拒绝,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可以即将出台的行政法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作为执行参照,同时将此要求纳入商店节能考核指标。
展望八:国内奢侈品消费增势不减,潜力巨大,改革抑制内销的税收政策成为“挖潜”关键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普遍遭遇“寒流”,而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却依然增势不减。近几年世界三大奢侈品市场中,中国市场年销售增幅在10%-20%之间,2008年总额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同时期北美和日本分别下降30%-35%。今年1至9月,中国是全球奢侈品销售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世界奢侈品协会的专家预计,两至三年后,中国和日本将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但是,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中国对进口高档手表、香水、化妆品、皮具、箱包等奢侈品一直采取限制政策,多年来实行高额关税,个别商品则加征特别消费税,导致进口奢侈品价格大大高出周边国家、地区和欧美市场。由于境内外价差明显,中国奢侈品购买力外流的现象非常严重,奢侈品在国内的销售增幅远不及在国外购买的销售增幅。
据调查,目前瑞士手表在中国大陆年销售额约200亿元人民币,而在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周边市场,每年中国游客购买瑞士手表的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500亿元。在大陆钟表专卖店单价10万元的进口高档手表,香港市场至少便宜2万元以上。同一品牌的高档香水和化妆品,欧美国家售价只及北京百货商场售价的65%左右。又据香港媒体报道和钟表商介绍,近几年大陆游客约占香港钟表店客源的80%,约四分之三的大陆顾客在香港购买单价3万元以上的手表,而购买顶级高档手表的95%以上为内地顾客。在新加坡的市场上则有40%的高档手表购买者为中国客人。一些年来,购买奢侈品和其他小件高档消费品已成为中国居民出境旅游、商务旅行的必选项目,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欧洲与北美是购买奢侈品的最佳目的地。前往欧洲的游客,有接近六成(59%)购买奢侈品,赴北美游的中国游客购买奢侈品者也超过半数(53%)。2008年中国出境旅游者平均每人在奢侈品购买上的花费为900美元。以上数字表明,由于国内制约消费的税收政策所致,中国大多数奢侈品购买力流向了境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高收入阶层购买奢侈品的需求迅速增大,进口的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也开始进入部分中等收入居民的消费范围。时移世易,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应当移风易俗,那种把购买奢侈品一概视为过度消费、耀富虚荣、挥霍浪费的传统观念显然亟须与时俱进。调查显示,许多购买奢侈品的人认为,这类商品兼有储值、投资的功能和事业成功后标志身份的作用,可满足富裕后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中国人均GDP去年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正处于消费规模扩大、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富裕阶层存在着对奢侈品的飞速扩大的需求。因此,与其高税限制消费使购买力外流,何如转变观念,顺应民需,调整政策,降低税率,让更多的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将大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实现?更何况关税和特别消费税税率下降,不仅有利于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还可以扩大国内消费,在流转税和收益税上增加税源,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国于民都有利。这个问题经多方呼吁已经得到官方的重视,专家期盼并预计明年有关部门会作出“因势利导”的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