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五:中外连锁零售商循不同重点提升竞争力,中小商业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本土连锁商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后台”能力建设比单纯扩张规模更重要,至少要保持两者在发展上的均衡。后台建设的重点是信息系统、总部管理能力、采购方式和物流系统等。特别是信息系统与物流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后台建设的关键需要优先发展,行业中已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苏宁电器和物美集团借助这类革新,使供应链效率大为改观,供应商满意度提高,企业价值增长。由IBM为苏宁开发的SAP/ERP系统,是国内零售商首个此类大规模系统,使苏宁进入了与全国各地公司信息资源共享、快捷反应的时代,门店缺货的采购需求会实时通过系统反馈到总部,并由总部向厂商统一采购,由厂商直接将货物发送到相应的中心仓库或物流基地。此系统启用三年来,苏宁在各地的独立公司仓储面积减少了一半,库存降低了2-5成,商品和资金周转率大幅提高。有迹象表明,今年以来本土连锁零售商在开店放缓的同时,信息系统升级在加快,明年这项工作将会在更多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展开。
加强总部后台管理能力,通过管理创造效益,也是金融危机发生后本土零售商的共识。2008年底以来,中国零售企业经营成本普遍有所提高,其中人工成本增长了15%左右,租金成本提高了10%-20%,但2009年前三个季度,不少企业通过加强总部管理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毛利率下降,销售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利润得到提高。预计2010年,本土连锁商的总部管理能力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提升。
强化采购功能也是后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扩大进销差价,保证鲜活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加快商品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创造价值。很多企业已开始这方面的努力,如前面提到的农超对接、基地直采等;武汉中百提出 “菜采田头,瓜采地头,果采山头,货采源头”,提高了买手的专业能力,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也是本土零售商转变采购观念的好例子。
与本土零售商侧重后台建设不同,外资零售商由于信息化能力和总部管理能力相对较强,仍然将重点放在扩大店铺规模上,特别是继续在二、三线城市加快开店。这有几方面原因:首先,一线城市大型商业网点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销售增长潜力有限,而内地二、三线城市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需求增长幅度更高,因此成为急于扩大规模的外资商业的必选;其次,一站式购齐的方式和低价策略对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市场潜力和成功的把握很大;另外二、三线城市开设卖场的租金成本明显低于一线城市,而竞争对手又明显弱于后者,故2009年成为国际零售巨头在二、三线城市开店最多的一年。预计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回暖,这种势头将继续,外资零售商在二、三线城市的店铺占在华总店铺比重将继续增加。
随着大型外资零售商大力度进入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中小商业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有利因素和应对 “亮点”。从政策方面说,今年以中小商业为主的社区商业,国家在财政资金上增加了支持力度,并首次对中小流通企业给予参加会展、信用保险和担保保费补贴,相信这些政策明年将得以延续。更为可喜的是一些中小商业正在联合起来,正面应对国际化零售巨头进入二、三线城市的挑战。如浙江温州永嘉县农民在全国开办了1万多家超市,由于产权各自分属、经营各自为战,其分散小商业无力抗拒组织化零售巨头的劣势已逐步显现。今年10万永嘉农民联合起来创建了全国永嘉超市经济促进会,开始从统一品牌、联采、配送、金融服务等方面,把分散经营整合起来,并最终计划向集团化上市公司方向发展。该促进会会长表示:“如果这个项目成功,沃尔玛、家乐福,所有的国际零售巨头我们都不怕了。”专家高度评价农民商人的这一创举,并相信2010年多种形式的联合自救和特色经营,将成为更多中小商业的理性选择。
展望六:零售商盈利模式亟待转变,建立与供应商和谐共赢的关系面临破题
赚取进销差价是零售业发展的起点和天经地义的获利模式。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常态化,特别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大,国内许多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以进销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模式日益淡化,而各种通道费用、租金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对此,不少零售商感到并无不妥,称此做法是学自某些跨国零售商;供应商(大部分为工业企业)则怨声不绝,直言受到不公平待遇;一些专家指斥这种模式背离了零售业的本质,是“千店一面”、假劣产品肆虐和商业贿赂的根源,并警告说长此以往零售业有变为坐地收租“房产主”的危险;政府部门亦认为存在问题,于2006年发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禁止零售商收取“进场费”。
今年,一项三方联合调查就当前零售商盈利模式提出强烈质疑,指出国内零供关系已处于非常不合理且隐患严重的阶段:77.7%的被调查供应商认为,零售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供应商没有讨价还价能力;80%的供应商反映零售商强行压价;52.7%的供应商的合同经常被零售商擅自变更或解除;42%的供货商抱怨压价幅度占销售额的比重高达5%-10%;此外还有零售商时常压款延付等调查数据。调查报告以国美电器为典型剖析了各项收费的严重程度,根据国美财务报表,2006年其经营活动利润9.14亿元,而同期向供应商收费等收入高达8.88亿元;2007年此两项数字分别为18.03亿元和18.43亿元,即向供应商收费已超过经营活动利润。调查报告还披露:零售商把大量费用转嫁给供应商,按平均数据计算占销售额的10%,而四成多的供应商毛利润率在10%以下;压价和“转嫁”使50%的供应商被迫降低员工工资福利或裁员;而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供应商属于食品行业,必然向上游农民压价,由此又形成对农民利益的挤压和对农业生产的打击。
专家指出,此种零售盈利模式不仅使中国零售业正在发生不利其健康成长的“异化”,而且恶化了零供关系“生态环境”,亟需加以革除。从短时间看,这些做法所付出的成本低,收益可观;但从长时间看,则暗藏危机,不可持续。首先它具有负面的导向作用,使企业“不必重视商品经营”而以坐拥终端优势敛财为行为取向。经济繁荣或竞争不甚激烈时日子过得红火,一旦经济下滑或竞争对手崛起,无自营能力的弊端立现,又何以自处?其次,不直接从事商品经营,必然导致市场判断失去敏感,价格控制失灵,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失。第三,盈利过多依赖通道费用,也影响新、特产品的引进,无法开展差异化经营,以特求胜,经营趋于同质化,各家商店只能在低水平上“杀价”竞争。第四,零供关系变得日趋紧张,还会逼迫一部分工业企业自建销售渠道,降低社会分工带来的效率,如双汇公司为自身肉类产品开设了大批专卖连锁店,通道费过高是重要原因。此外,这种模式还造成内部腐败滋生,进货产品芜杂,甚至优汰劣胜,会逐渐使零售商原有的规范经营制度彻底解构,从而丧失稳定的收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转变盈利模式,必须要与供应商建立诚信互惠的关系,政府部门的规则也不能“缺位”。今年商务部首次对零售商盈利模式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将会同有关部委,在总结《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基础上,研究制定法阶更高的行政法规。中国经营连锁协会与IBM业务咨询部共同开展的《2009年工商合作报告》显示,对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今年零售商更加关心快速消费品制造企业并帮助其扩大盈利的能力。据报道,今年国美已开始在个别店铺试行取消进场费,改为全部自营,并计划在50家旗舰店率先实行这种新模式;物美表示要加强自律,在准时、准确付款和严禁乱收费上遵守规章制度;沃尔玛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将严禁合同外促销和不合理收费,尊重并听取供应商建议,加强双方的公平合作。
展望2010年,对零售商盈利模式改革的关注会更加强烈,零供关系也将有一定的改善,更多的零售商与供应商将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调整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但此项改革也仅是刚刚“立题”,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彻底破解尚需时日,下一步尤其应警惕各类明消暗设的变相收费,为此政府、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应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