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二:出口企业重视内销市场,从制度上探索内外销对接亟待解决
2007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萎缩更加明显,给中国外贸出口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困难。面对海外订单大量减少,外需恢复遥遥无期的现实,大批出口厂商将目光转向国内,为产品寻找内销市场。
在出口产品“外转内”的浪潮中,相关各方都做出了不懈努力:政府主动“搭台”,为内外贸企业对接提供各种公共服务;零售和出口加工企业频频接触,寻求互利共赢商机;一些专家也纷纷献策,有的还成功地“牵线搭桥”,使积压出口产品进入国内超市商场。
为了帮助出口商品转销国内,在春季105届广交会上,商务部主办、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等部门协办了产品内销对接洽谈会。首场洽谈会即吸引了200多家内贸采购商和700多家内地及港资企业参加;第二场洽谈会促成了签约交易额4.66亿元,成为外需冷落的本届广交会上的一个“热点”。北京市商务局举办了“外贸大集”,每场设置30个外贸出口企业摊位,即可直接向消费者展卖产品,也可与商场超市洽谈合作,首场洽谈会上30家外贸出口企业即有14家谈成了对4个以上零售商的进店意向,三对企业现场签订了进店协议。不少内贸零售商十分感慨:这么好的商品为何多年不卖给国内,直到今日才始得一见?广东省在东莞市举办了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博览会,共有4000多家采购商参加,其中包括物美、超市发、王府井百货、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企业。
广东省经贸委等部门还与阿里巴巴联合举办了“网货交易会”,帮助外贸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共有400多个广东中小型出口企业和数万家淘宝网上的卖方参加。
大型零售商在“内外对接”中表现出主动性,充当了主力军,也创造了多种合作方式。如购买出口企业库存积压产品;为拥有国内商标的出口企业建立稳定的内销渠道;与出口企业合作贴牌生产国内自有品牌,等等。物美超市与10 家外贸出口企业同时开展了上述三类合作;山东利群集团与一批外贸企业达成了贴牌生产协议;湖南步步高在去年底采购大批外贸积压产品内销极畅的启发鼓舞下,今年对质量上佳,但非名牌的外贸产品抛出大额订单,以这类产品作为主要货源推出“平价百货”新业态,还与出口厂商合作生产步步高商业品牌,已成功注册几十个商标。
商务部原部长吕福源说过:“内贸是基础,外贸是延伸”。考虑到扩大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命题,全球经济的“重新平衡”亦将结束中国出口超高增长格局,一部分出口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内销渠道就成了现实选择。专家认为,由危机倒逼出来的“外转内”,其最大意义并不在于危机时刻有多少出口产品成功销到国内,而在于政府提倡了多年却进展不大的内外贸一体化找到了新的路径:国内商业要与出口加工企业长期合作,形成相扶共赢、工商两利的机制;出口加工企业要“两条腿走路”,游刃于海内外两个市场。
对中国来说,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要求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成本要尽可能最小,唯有如此总的交易费用才会明显降低,并大量增加市场转换空间和互利性商机。内外贸的一体化亦同此理,而“外转内”能否持续也面临着多个层面的制度性问题:
(1)政策导向和税制设计。虽然政府同时鼓励出口和内销,但在实际政策上更偏重支持前者,如出口可获退税,国内销售则无任何税收减免,同样产品出口的比较效益一般要高于在国内销售,这必然使出口企业更看重海外市场,产品不愿销到国内。
(2)内外贸不同的经营模式。产品内销要自找销售渠道,开展营销和售后服务,而出口厂商许多是定单贴牌生产,只需控制好成本、质量,按时交货,产品装船出港即可,经营模式要简单得多。出口企业大多既缺乏国内销售渠道,也不会营销,对开拓国内市场既使有意愿也难以独自涉足。
(3)零售业行业惯例。出口销售有信用证、信用保险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结算制度,购货方的情况有信用评级和信用报告,交易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对较低。而与国内商业做交易并无上述制度保障,且付款多实行帐期制,加上由零售“通道”衍生的各种收费,资金风险和财务成本都比出口要高。有意内销的许多出口厂商表示,对国内零售业的一些“行规”,如账期长,“进场费”多,“流水扣点”高,规则透明度差等深感担心。
(4)品牌创造与保护。贴牌生产的国内出口企业缺少自有品牌,也没有独立的设计研发能力,很多出口产品由于消费习惯上的国内外差异,也并非转身就可以畅销于国内。此外,拥有自有品牌的出口企业还担心内销后产品被他人仿冒,毕竟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诚信文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5)地区封锁和物流体系落后。此两项也加大了产品在国内销售的流通成本。
以上是“外转内”面临的主要制度性障碍,也是今年大部分出口厂家尽管出口受阻在内销问题上仍踌躇观望,将出路寄望于国际市场复苏的原因。对此,一些开明的零售商已主动做出一些改变,如福建永辉超市表示:“只要产品好,受欢迎,国内商家甘愿自担风险,与国际方式接轨,全部现货现款”。专家期待明年有更多零售企业接受这一理念,并希望政府的扶持政策更多从制度和技术层面有效引导内外贸衔接。
展望三:构建新型农村商业网和农产品流通网将迈出决定性步伐,整合农村市场网络仍任务艰巨
今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度不减。截至8月末,共新建农家店10万家,配送中心819个。至此,全国已累计建设改造36万家连锁农家店和1186个配送中心,覆盖到全国84%的县、71%的乡镇和44%的行政村。同期农家店共实现消售66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45亿元,并创造了32.2万个就业岗位。根据政府部门计划安排,今明两年共应建设改造农家店25万家,力争到2010年末,使农家店覆盖全国90%的县、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这意味着到2010年,全国新型农村商业网络将基本建立起来。今年“双百市场工程”也有“大动作”,将在农产品重点产区和销区,支持200家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及改造升级;支持400家县乡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这预示着今明两年,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脱胎换骨”将会有一批骨干支撑力量和示范样板。毫无疑问,农村和农产品“两网”改造升级都进入了关键阶段,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农业生产方式,畅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密切城乡经济联系将起到历史性的积极作用。
随着中央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继续提升农村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水平,仍然是明年乃至今后几年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商务主管部门和涉农商业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会因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削弱,“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任务。”“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语)农民和农村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极端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反哺”政策不会发生丝毫动摇。
第二,农村市场是中国商品市场的基础和扩大消费的巨大潜力源,它是以八亿农民为服务对象的多层次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即是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工业品以及服务业在城乡间交互流通的重要市场,直接关系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农村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改造难度大于城市,国家必将继续给予扶持,但建设和运营要以农民、城乡商业和各类合作组织为主体,以自愿参加为前提,以将更多的利益留给农民作为检验是否成功的标准,达到在农村发展三产、扩大二产、提升一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效果。为此应杜绝 “包办代替式”、“运动命令式”和“揠苗助长式”的发展模式,政府只提供规划服务和政策扶助,把具体建设和农商合作事项留给市场主体。
专家认为,近年来新型农村商网和农产品流通网建设成就很大,政府支持方向也属正确,同时提出几点建议:(1)应增加对“两网”建设信息化项目的支持,以信息化统领“两网”流通现代化。(2)配送中心建设的财政支持的力度应更大一些,并实行开放式经营,不仅为连锁农家店服务,也为传统的农村店铺服务。(3)硬件设施加强后,应及早开展公共培训和标准化制度建设,向农家店职工介绍先进的流通理念、经营方式和技术规范。(4)应从中央政府层面对农村市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实行各部委联席会议制度和主办业务分工,即协同整合各部门农村市场的网络资源,包括商务、供销社、粮食、物资、农业、邮政、文化、医疗及其他服务部门在农村的网点,使之有机配套,避免各自“闷头”建设,造成重复建网和结构失衡。
从农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看,今后农村市场体系的改造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向乡镇社区商业中心发展。乡镇社区商业中心应功能配套,以中小型百货店或综合超市为主导,设立相应的农产品收购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完善面向农村居民的服务设施,包括饮食、维修、书店、理发洗浴和医疗等生活功能,逐步举办养老、托儿等福利事业、并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中心小学。
显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其关键点在于各种农村服务资源能否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实现整合升级,而政府如何规划、引导,使之向着协同有序的方向迈出一步,将成为2010年亿万农民和商界人士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