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酒店业来讲,核心价值来源于提供高品质的设施和服务。建造高质量的硬件设施非常容易解决,而要达成高品质的软性服务则globrand.com需要良好的管理能力和较长时间的积淀,以快速扩张为第一战略任务的目标取向难免对提升服务水平力不从心,何况近半数并非酒店业科班出身,要在3~4年的短时间内达成很高的服务质量显然要求过高,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酒店业呼唤人才短缺得到佐证。同时,酒店业的投资周期较长,即使是经济型酒店也需要4~5年。由此观之,酒店业扩张必须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并重发展。
但从近几年投资酒店业的风投看,部分风投显然更倾向于短平快的运作。一般而言,风投往往是将一家企业当作一个产品来经营,通过打包上市套现完成一次投资运作,这种盈利模式将高成长性当作重要经营指标,而实现高成长性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规模扩张。由此,我们再回头来看经济性酒店不顾物业泡沫飞速扩张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如果双方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出现分歧,资本往往成为博弈的胜利者。就在11月,报道称,金融危机之下,急功近利的海外资本对经济型酒店失去了热情和耐心。由于难以海外上市套现,速8投资方突然空降了CFO和COO两个高管,直接参与管理,“相当于将创始人架空了”。速8内部高层透露,其动作有深层原因:“进行裁员、更新管理团队的下一步,可能会追加投资5000万美元收购速8全部股权,然后寻找买家整体卖掉。上市已经希望不大,投资方现在操心的是如何将烫手山芋出手,回收成本。”无独有偶,早在2008年3月,美林阁旗下的莫泰经济型酒店就经历与速8类似的局面。2005年12月摩根士丹利曾以2000万美元买入莫泰20%股份。2008年3月大摩拟斥资过亿美元全额收购莫泰剩余80%股份,再谋求转手出售。
显然,当双方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分野时,带给企业的将是一场厄运,陷入到冒进扩张、成本虚高、品质降低、经营亏损的泥潭。
灭亡还是涅槃?行业呼唤价值回归
从本质上讲,舒适、愉悦的体验以及高性价比永远是酒店产品的核心价值。
毋庸置疑,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中国酒店业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科技应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型连锁酒店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自引入中国以来,通过模仿借鉴和大胆创新为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业态方面,一是经济型连锁酒店简化功能,用切割方式,把服务集中在简单的住宿上,而把餐饮、购物、娱乐、会议等功能大大简化或取消。由于设备精简、附加服务弱化,酒店客房价格也随之大幅降低。二是通过连锁实现规模化。
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经济型连锁酒店普遍创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运营与管理系统。出身携程的如家和7天,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面向顾客的网络会员注册和预订系统(会员注册、网络预订、呼叫中心、短信、wap)和用于内部管理的店务管理系统。7天CEO郑南雁称之为“鼠标+水泥”的运作模式。
还有一点就是上面反复提到的引进风投实现高速扩张的发展模式。
各酒店通过侧重以上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形成各自的特色,并号称是其核心竞争力。
然而,这些核心竞争力并非全部聚焦于产品的核心价值。出于成本考虑,不少酒店的环境不佳,房间促狭,设施廉价,服务缺失,交通不便;在简化功能的思想指导下,服务项目少且质量不高,比如,许多酒店的餐饮质量粗糙甚至干脆不提供,给旅客带来很多不便;必须依靠大量简单复制支撑的快速扩张造成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满足了顾客快捷入住的需要,但充其量也只是外科手术式的革新,无法代替人性化的关怀,等等。入住率的下滑实际上也反映出旅客满意度不断下降,多家陷入亏损或盈亏边缘也呼唤经济性连锁酒店寻求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作为服务业,经济性酒店必须回归到酒店业的核心价值——舒适、愉悦的体验以及高性价比。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摒弃一味低价而不重质的经营思路,做到简约而不简陋、经济而不低质,物有所值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便宜。既能满足中档商旅的需求,又能保证合理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行业的领先者已经先行一步,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不久前,如家进行品牌上行,成立“和颐”品牌进军中高端商务酒店市场。汉庭的首席运营官表示,对于频繁出差的商旅客人来说,价格是选择酒店产品的重要指标,但如果一味选择“超低价”往往会带来不愉快的住宿体验。从现实的经营情况来看,走超低价经营路线的酒店的状况大多不太理想,回头客人非常少。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从酒店业的本质出发,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的中档商务酒店应该是中国经济性酒店的主流方向。美国酒店市场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做注解:经过近一个世纪发展,美国酒店市场形成了以中价位、有限服务的商务酒店为主流,是目前世界上知名酒店品牌最多、业态最为成熟的标杆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