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迷局:要规模还是效益?
2007年,经济性酒店前10强实现了急速扩张,开业酒店数增速最低也在70%以上,最高增速则达到令人咋舌的512%(见表一)。很显然,行业巨头们把规模作为第一战略选择。
然 ,考量企业战略正确与否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企业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
企业经营永远是在做着收和支的算术题。经营经济性酒店就如同踩在盈亏平衡的跷跷板上,一头抓营收,一头死守着成本这条生命线。而营收有两个关键性指标——入住率和房均价;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两个——物业成本和人工成本。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08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排名前10强经济型饭店2007年新开店的物业租赁成本平均上升29%,物业租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这意味着物业租赁成本引起总成本抬高了8.7个百分点;人工成本平均上升了15%左右,按14.5%的占比计,人工成本引起总成本上升2.2个点。这两项相加引起成本上升近11个百分点。而营收一头,平均出租率为82%,比2006年微降了0.40%;全年平均RevPAR(可供出租客房收益)为156元,提高11%,其中,平均房价为190元,上升13%。两项冲抵,利润增长为零。这时,问题出来了,事实上,2007年,酒店业的能源消耗也大涨,再加上平均投资额增长18%所引起的成本上升以及财务费用的增加,总成本增加与营收的提高额之间形成了相当大的“剪刀差”。经济型酒店一般将75%的出租率视为盈亏平衡点,2007年的平均出租率为82%,抵消收支“剪刀差”,经济型酒店10强处于盈亏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