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处于盈亏边缘,意味着有一些企业盈利、同时必然会有另外一部分企业亏损。企业个体是盈还是亏,取决于理性决策和狂热投资形成的分野。《2008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华北、华东和华南的物业租金涨幅达到36%、36%和38%,北京、上海这两个重点竞争区域的涨幅更是高达45%和44%。更加不妙的是,经济型酒店的热点区域北京、上海、及整个华东区域的出租率却有4%~5%的下降,这意味着在2007年大举扩张的经济性酒店的边际效益是负值,陷入到新开店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如家CEO孙坚坦言:“在一年前或半年前,大家都觉得钱不是问题,投资人对经济型酒店盈利的热望过高,不惜投入,使得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出现局部的投资泡沫,尤其是在物业取得方面拼命抬价,不顾成本。
由此观之,经济性酒店市场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就不难理解了,大肆扩张的行业巨头们吹起了美丽的肥皂泡,自然感受到头悬利剑的寒气,“泡沫论”就成为不论愿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存在,24K连锁酒店被收购就成为必然的宿命。而坚持理性发展的企业家们,则表现出对盲目扩张的忧虑,同时油然而生洗牌的念头。格林豪泰董事长globrand.com徐曙光认为,泡沫在2006年就出现了一部分,过高的物业和人力成本使得部分企业面临危机,所以企业必须要重新定位部分物业,消化虚高成本。“稳健派”代表锦江之星总裁徐祖荣则认为,“泡沫”其实只是行业过度发展导致的物业成本虚高,但这并不会对保持资金链稳健的连锁酒店企业产生危害。
规模优先还是效益至上,一直以来就是企业界争执不休的战略话题,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规模扩张不能以巨额亏损为代价,否则,将面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破产的深渊。判断一家企业规模扩张的尺度,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可持续经营的能力;而“效益至上”论者则不得不要去争取规模效益,否则,也极易受到航空母舰的残酷攻击而倾覆。
战术迷踪:投资业还是酒店业?
事实上,规模扩张这把双刃剑不知让多少企业遭遇滑铁卢,24K连锁酒店和七斗星的惨淡结局就是经济性酒店盲目扩张的沉痛教训。那么,平均年龄仅3、4年,并且近半数并非酒店业科班出身的经济性酒店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规模扩张?又何以得到如此快速地扩张?答案是,在他们的背后有着国际、国内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商做坚强的支撑,或者东家就是资金雄厚的大财团。自如家获得风投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汉庭、七天、莫泰、维也纳都分别得到了风投的巨额注资。另几家也有强大的资本背景,格林豪泰是由美国若干跨国集团股东联手创办的,速8酒店(中国)的东家天瑞酒店集团则是由温德姆酒店集团授予其在中国发展总特许权的。下图是中国饭店协会统计的2007年主要经济性酒店投资结构。
不可否认,风投巨额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性酒店的发展。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任何风投都希望投资的酒店能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从而收获良好的收益。但双方要想获得双赢,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的长短期目标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