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经济型酒店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自2007年起,经济性酒店“泡沫论”、“洗牌年”等质疑和论断也不绝于耳。
争论和口水无助于对问题的判断,更何况,即使洗牌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行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升,比如,垄断经营往往容易形成“劣币逐良币”的弊病。由此观之,惟有通过拂开现象的迷雾,显露出本质的青天才更有利于酒店业健康的发展。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用“风生水起”和“喧喧嚷嚷”应该可以形容近几年经济型酒店的生存状态。
近几年,经济型酒店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经济型酒店网的统计数据,至2008年4月,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达到58个;众多国外知名酒店纷纷加快进入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市场的步伐,截止2006年的统计,国际排名前十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有8个进入了中国;接二连三的经济型酒店获得风投巨额注资……一时间,经济性酒店风生水起、炙手可热。
然而,自2007年起,“泡沫论”、“洗牌年”等质疑和论断也不绝于耳。其中强有力的论据有三个,第一个源于获得石鼓资本4000万美元注资的24K连锁酒店资金链断裂、老板被上海警方拘留;第二个强有力的论据是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经济型酒店“如家”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未经审计财报显示,如家第四季度总营收3.276亿元,净亏损1520万元(2008年第一季度再度亏损5030万元)。如家解释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快速扩张稀释影响、2007年收购七斗星耗费巨大、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损失所致(2008年4月,如家传出了好消息:二季度扭亏净赚750万元)。第三个论据是年初有消息称,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汉庭连锁在2007年获得的8500万美元风投出现部分冻结情况。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一片喧喧嚷嚷的质疑声、解释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争论和口水无助于对问题的判断,更何况,即使洗牌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行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升,比如,垄断经营往往容易形成“劣币逐良币”的弊病。由此观之,惟有通过拂开现象的迷雾,显露出本质的青天才更有利于酒店业健康的发展。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