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市场份额的扩大是否说明了品牌力量的另一面?就是他们总在强调的,“你必须拥有一定的自主生产能力,以快速反应来自市场或渠道的需求变化,同时获得部分成本优势”。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李宁”在成本优势上是否比国内的后起品牌面临更大挑战?
张志勇:从现在到明年,我们在成本压力化解方面都有具体的方案可以执行。但事实上中国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一定也有成本的上升,这是肯定的。我们不会通过价格战,“李宁”最近一季球鞋的基本销售价格在440元人民币,跑鞋是330元人民币,这比两三年前提升了50%以上。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两个纬度。第一个纬度是品牌的目标,你是要变成一个高附加值的产品,还是作为一个零售商、一个生产商?你的目标是关键。因为要变成后者,你的压力会更大;如果你目标是前者,你就要通过Story、Image,不断诠释你的运动文化,来增加附加值,你的产业要靠这个来打开。这是一个战略成本,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上,低价商品的市场在逐渐缩减,品牌会越来越成为购买的重要因素。
第二是营运效率,营运效率要从整个价值链看,不能简单地靠跟供应商谈判来解决,跟供应商谈判是有限的。什么叫整合价值链?比如整合上货季的符合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和习惯,使你无效的产品在短时间缩短。比如,中国南北方上货季是不是可以分开?怎样更加缩短物流配送时间?到店的配送是不是可以尝试?在设计整合SKU时,怎样让公共材料加大?通过设计的细节、颜色的改观,产生多种SKU类别,但是原材料一致,这些都可以降低。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去控制成本浪费,这需要精细化管理,这方面,我觉得中国公司有很大的不足。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李宁”最大的一家加工厂在江苏太仓。在全球化生产中,供应商的高度集中是否会让品牌发展受到牵制?台湾地区裕元集团在中国内地、越南、印尼经营373条鞋类生产线,它只要发生一天的罢工,耐克这些顶级品牌就要遭受一个月的销售额损失。
张志勇:之前我们在山东、厦门、福州都有供应商。我们现在的供应商规模越来越大了。前5位的供应商占我们整个采购的45%,这点可以看到我们的采购非常集中,集中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叫狭义的供应链策略。供应链策略一定要跟产品策略相匹配,供应商的选择是要和产品类别相匹配的。
我们在做4年战略的时候,4大部分战略之一就是供应链,我们有很多前瞻性要考虑。太仓的厂是我们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但是大约在2002年、2003年,我们前瞻性地开始与台湾地区蔡氏家族沟通。当时在上海的香格里拉饭店,我承诺在生意计划上如何做,多长时间可以达到他们产能的需要,这都要有计划的,没有双方战略性的计划,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为我们投资工厂,好处是什么?我们的工艺品质上去了,这是世界一流的工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