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扩大开店就是最直接的选择?
张志勇:当时我做了一个决策,先做线下。先做线下的好处是什么?快,又很现实。线下是什么?多开一个店,你就多一份收入,多一份收入,你公司的财务就多一点,财务多一点,乘以百分比,对下一步的投入就多增加一部分。就是这样的逻辑。2000年开始我们有几百家店,后来逐渐发展到4000多家。
坦诚地说,什么叫线上,当时也不是那么清晰。我们到2002年才开始动手做,这一年,我们才建立市场部,以前连这个部门都没有。怎样做线上?当时只不过是根据个人的感觉来做推广。但作为一个公司,一定要建一些组织,从专业化的角度来做。
“先做线下”这个决策,从今天来说,这个逻辑步骤是对的,因为你不可能跟跨国公司的成长是一样的,他们有全球化的资本优势。应该先做线下,把你的基础网络做好,有一定的财务资源以后,再做产品的持续改善,再把资源投入到产品,产品持续改善后再做品牌的重组。但一般从营销的角度,先定位好品牌,再定位产品,再定位渠道,这是不一样的。因为什么?有一个现象就可以说明——中国公司是先成长后发展的。
我将来进入国际市场也是这么做,因为我进入到国际市场的时候,一定积累到了足够的财务资源,这是个基本问题。你积累到足够的财务,到一个地方,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定位,再做产品,再做通路。但是目前中国没有一家公司是资本驱动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看,本质上,李宁公司和“晋江系”未见得是选择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反之,两者的共性都在于先积累资本,再做品牌。不同的是,“李宁”是营销主导,“晋江系”是低成本生产主导,因为李宁公司有李宁的天然优势。
张志勇:我们从2000年完成第二个战略转型,真正开始思考品牌的问题,真正考虑到一家公司的持续成长是靠什么,是靠它的商业模式和核心能力。
公司内部就有这样一个观点,这不是一家做鞋和服装的公司,而是做推广运动的公司。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如果你真正转化为推广运动公司的时候,作为一个产品,作为一个与消费者连接的体,就要跟运动紧密相关。虽然是做棉制品,但在棉产品里面可能要加什么?比如要加更多功能性材料,比如加莱卡,弹性会更好,排汗也会更好。这就跟一般非运动性的产品进行区别了。如果做运动产品,你的鞋就不能做成日常走路穿的,要真正适合打篮球,以这个运动项目的纬度来进行区分,因为每个项目的运动特点不一样,功能就不一样。其实我们之前都没有从这个纬度来想,所以在1997年带来了市场的冲击。
这是非常关键的转型,战略层面,李宁公司开始思考作为一个运动用品公司跟产品公司的区别,我们在想如何把一家做鞋、做服装的公司真正转化为推广运动的品牌公司。
具体到产品上,我们开始按照运动项目来分类。原来我们做的普通的鞋叫“旅游鞋”,转型以后变成跑鞋、网球鞋等,变成消费者不同运动场合使用的鞋。第二,鞋的外观设计、底部设计更接近于运动鞋以及与国际接轨,开发质量大幅上升。鞋与服装是完全不一样的,鞋,我们叫工业品设计。服装不是工业品,在服装里面更加强调功能性产品,强调吸湿、排汗。这些功能性面料的运用,跟以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营运层面,原来的研发投入、原来的部门设计跟公司新的定位就完全不能匹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