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珠海”系列报道:海洋经济遭遇“政策浅滩”
●买岛、海钓、港澳游艇服务等极具潜力产业均遭掣肘
●如能增强政策创新寻找平衡点,经济发展壁垒不难破除
核心提示
当浙江舟山雄心勃勃地预计,今年海钓收入能达6000万元时,珠海的海钓发烧友们却在为如何出海发愁;当茂名放鸡岛成为广东第一个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时,曾言之凿凿要率先进行“买岛”试点的珠海,却因种种掣肘导致何时“买岛”遥遥无期;当800平方公里海域的国际游艇垂钓区摆在面前,珠海却因为遭遇“政策壁垒”,连给这些游艇加水的钱都赚不到……
作为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珠海海洋经济的代表。然而,该区2005年度工作报告坦承:区里“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在全球性的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的背景下,珠海怎样将这个区建设成当初设想的“富饶的生态海洋渔业示范区、国际性的滨海旅游区和先进的港口经济区”呢?
关键词:渔业
万山渔场风光不再
●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万山渔汛就已杳无音讯,至今尚无恢复迹象
6月1日上午10点,阴天,香洲渔港。
担杆船主杨木根站在自己的“粤珠海10085”号拖网渔船上,看着伙计们将冰冻的渔获从船舱里搬出来。再有两个小时,他就要和大多数珠海渔民一样,在船头挂上休渔旗,正式进入为期两个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海上连续漂了5天5夜,只为在休渔前多捞一些。“没什么鱼,油又贵!明明知道出去赚不到什么,但又不能不出去。”面对接下来两个月的悠长“假期”,杨木根的脸上没有多少笑意。
杨木根们平时主要的作业区域,是曾经以“万山鱼汛”闻名的全国第二大天然渔场——万山渔场。
万山渔场是以东澳岛为中心,向四方拓展的一片海域,因万山岛而得名,没有具体的范围。由于珠江每年给万山渔场带来丰富的有机物质和无机养分,水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形成著名的“万山渔汛”。在上世纪60年代,万山渔场闻名全国。“农业学大寨,渔业学万山”的口号叫响一时。
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万山渔汛就已杳无音讯,至今尚无恢复迹象。”珠海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梁国平说。这个曾经有着“一网下去打上一千担”纪录的渔场,如今打上的则是“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
尽管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渔业资源,但万山渔场的风光依然不再。渔业的减产,使得渔民的出路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梁国平介绍说,对此,政府一是实施“减船”,将渔船提前报废,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据称珠海由2003年实施“减船”以来,有20多艘渔船提前报废。
而第二条出路,则是鼓励渔民转产转业,转向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海上运输、休闲渔业等其他一些产业。据统计,珠海2004年渔业总产值为24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渔业养殖做出的贡献。但在珠海三千多户渔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渔民占了近90%,而其子女受父母影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80%以上,渔民的转产转业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受到了很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