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正迈入新的起点,即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以往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到要为国家谋划战略性支点;从“旅游事业”到“旅游产业”到“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正在经历一场嬗变。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邵琪伟认为可能需要10年左右或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如何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旅游业面临的崭新命题。邵琪伟认为,根本的路径在于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依托信息科技把旅游业转型发展为现代服务业。
7年国家旅游局长生涯,以及此前7年在旅游大省云南分管旅游的经历,让邵琪伟感到,要办好旅游绝不仅仅是一个加大投入、促进宣传的单向课题,而是要做诸多的统筹考量。
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
《财经国家周刊》:“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将经历一场转型,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已经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崭新地位,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内旅游业的作用和角色?
邵琪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正进入到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之所以有如此格局,前提是国家改革开放、前提是经济快速发展,前提是老百姓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国民达到了中等以上收入水平。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旅游行业的努力,更是我们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我手上有一组大数字,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将超过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5万亿元,2011年已经是26亿人次了。按照现在我们基础设施的发展,比如通达性和接待能力的改善,老百姓出游能力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在现在的基础上还将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有一个表述,叫中国旅游进入到了“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这两个特点可以让大家了解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
“大众化”就是全民旅游,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有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而“产业化”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旅游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在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旅游消费拉动下,才能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所谓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表述,这一产业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间占有相当的比重,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当然现在还没达到,只是描述了一个目标。
在中国所有的服务业里面,国务院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的不多。我们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觉得要非常认真探索、思考和实践,这个目标写到国务院文件上不容易,我们要实现它更不容易。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明显而突出。一是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其中29个部门和行业是高度相关联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79.8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已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同时,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和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旅游可促进先进文化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旅游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成为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旅游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旅游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农民旅游收入1200多亿元。旅游还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仅广东旅游扶贫项目直接解决就业12.6万人,间接带动30万人就业;贵州有42万人通过旅游脱贫。旅游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增强了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盐碱地、资源枯竭矿山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得到综合利用。旅游为我国整体外交大局和对港澳台工作做出了贡献。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外交活动中最活跃、争议最少、效果最好的途径之一。两岸四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为密切两岸人民感情,增加台湾同胞福祉做出了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