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过去的几年,利乐(Tetra Pak)中国对2009年利乐包装回收体系的效率表示了比较乐观的态度。
2009年8月,废弃利乐包全球回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该回收中心由浙江力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根据公开信息,中心建成后将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废弃利乐包,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网络。
“多数人把无菌复合纸包装统称为'利乐包’,”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说,“其实这个市场中还有瑞士的康美包(SIG Combibloc)、挪威的艾罗派克(ELopak)、荷兰的Alterna Pak和国内的一些包装公司。”
据计算,每10万吨废弃的无菌复合纸包装可以提炼出7万吨木浆、0.5万吨铝箔,价值超过3.5亿元人民币——这是回收此类包装的价值所在。
2009年,利乐在中国销售约270亿包,全国已经有十几家与之合作的企业在用回收利乐包装制造再生纸、彩乐板和塑木。利乐中国估计,今年将有4.2万吨“利乐包”(这其中包括了康美包等其他包装)被回收,回收率接近15%,与2008年的10%相比,前进了5个百分点。
但是,利乐最终发现,由于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系统中存在着各种缺位,自己“被迫”要在这个实验中同时扮演五花八门的角色:要做“循环经济倡导者”,替政府宣传和推动垃圾分类;还要为自己选中的再生产品制造企业“输血”、并且偶尔充当回收行业秩序的调解人。甚至,更多时候,利乐扮演了回收处理体系中商业模式的设计者——最后这个角色最为困难,因为中国的现实复杂到远非一家跨国企业可以凭一己之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地步。
在其他回收领域参与类似实验的企业,如佳能、惠普回收电子垃圾,可口可乐回收废弃包装,亦遇到了同样的困境。担任其下游的回收物资处理企业一享受不到政策优惠,二无资金补贴,全靠跨国公司输血成长并不符合现实。
“如果做上五六年,我的厂年产量始终徘徊在2万吨(纸),本身就是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北京鑫宏鹏纸厂厂长郭振齐告诉本报记者。他从2005年开始,走上用废弃“利乐包”造纸之路。
“我现在需要一个突破口,能让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因此,利乐的当务之急则是为循环经济企业的回收商业模式找到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爆发点。
“幸运的是,我们可能在2009年找到了。”杨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