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旬,泉州运动品牌匹克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全球订货会”。
匹克并没有夸大,此次秋冬订货会的主角除了往常的、来自于国内的众多经销商,还有4个洲10多个国家的40多位海外分销商到场。世界各地的经销商参与的订货会,理应称之为“全球订货会”——不知道匹克公关部门有没有很好地借助这个新闻点,狠狠传播一下。
当地的报媒对此评论称:“标志着整个阵营新一轮的国际化扩张已经引燃烽火”。
事实上,2006年—2007年的泉州已经开始了海外市场扩张的谋划与冲动。
三六一度透过云南分公司在缅甸设立专卖店,德化陶企顺美集团、中宇建材纷纷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晋江国辉(CBA品牌运营商)在越南设厂;宝峰鞋业为海外建厂,积极考察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的投资环境。
2006年初,匹克与澳大利亚一家代理商签了一张300万美元的销售大单;几乎在同一时间,特步成为首批荣获“国家出口免检产品”企业,在法国的专卖店率先开张。此外,特步的自主品牌产品已经进入15个欧盟国家,特步的广告已经在东欧一家国家的车体、报纸不时出现。同年国内领先的泉州格林童装,已在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国家设立若干品牌专卖店。2007年1月,利郎携手中国顶级设计师计文波,把中国男装首次推上了米兰国际时装周的舞台。2007年,泉州服装企业七匹狼、柒牌、马莱特等,也将国际化提上日程。另有不少海外专业人才,被爱乐、富贵鸟及建材行业等一些企业引进,被称之为“泉州品牌国际化的新样本”。
作为“中国综合体育第一品牌”的李宁,也早早开始了国际化试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整个亚太地区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李宁公司亦在其中。据媒体报道,危机之后的李宁公司曾经长达26个月负增长。98年左右,李宁本人意识到跨国公司对于区域经济波动具备较强的分散性和适应性,开始考虑企业的国际化道路。1999年,李宁公司正式把“品牌国际化”提上了战略议程,后来成立了专门的国际贸易部。当年8月,李宁首次参展ISPO体育用品博览会(慕尼黑),展示品牌形象、吸引海外经销商。“兵马未动,品牌先行”,李宁显然深谙体育用品行业国际化策略:2000年赞助法国体操队,次年赞助世界大运会的俄罗斯代表团、世界体操锦标赛的中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代表团,此外李宁还赞助了意大利、捷克等国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李宁在品牌营销与推广的诸多努力下,2000年李宁产品顺利进入了法国、希腊、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2001年李宁第一家海外形象店在西班牙桑坦德正式营业。
相对于行业领导者李宁,安踏的国际化可谓姗姗来迟,但是企业的重大战略往往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息息相关。2000年—2002年可以说是安踏重要的上升阶段,它刚刚凭借“孔令辉+CCTV”获得相当的知名度,忙碌于吸引分销商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布局。2007年—2008年,成功上市、5000多家零售店铺、多年市场占有率第一,表明安踏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扎根中国、布局亚太、展望全球”新战略就顺势而起。事实上,安踏很早就开始“试水”海外市场,然而这只能说是一种“无意”的行为,不能说是国际化道路的开始,因为规范、稳健运营的企业,其行动均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进行。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泉州运动品牌之间大同小异,但是下沉到具体的策略、步骤、操作,就大不相同,战略高度雷同、发展与收获天差地别也就不足为奇。这不是否认战略的意义,它在方向和整体上把握了企业的未来,出现失误也就无所谓下面的策略、操作。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据有一席之地、专注于篮球鞋的泉州运动品牌匹克,在国内较早正式、高调启动品牌国际化战略。安踏并没有高调宣告国际化战略,但是其领军人物丁志忠在2007年5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安踏品牌国际化目标——2010年海外市场销售量占10%。然而这两家由泉州走向全国的品牌,在海外发展的策略却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