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张的热情。
第二幕一切为了公司
1
“你应该做一个真正的CEO。”
2005年,李宁对一个为公司服务了13年的员工说。
如同李宁习惯了这个员工的有条不紊,这个员工也习惯了这位被公司上下称作“领导”的前冠军运动员的求新求变。
刚刚从北大EMBA毕业的李宁认为,张志勇应该从他目前的工作中脱身,多到国外走走,去寻找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公司的未来。他想看到张志勇成为一个思考者,而不是执行者。
“我哪有时间啊,都排得满满的。”张志勇说。巨大的压力让张有时候会向李宁发出抱怨,但他不会把这种情绪带到下属面前。
CEO不仅仅要建立战略,张志勇向李宁解释,他也一定要执行战略,只不过与下面每一层级的执行方法不同。CEO要到一线去看战略执行的结果而不是只听汇报。第二,公司文化环境的建立需要CEO的参予。与成熟的跨国公司不同,李宁正处于制度的建立中,这就需要CEO必须花时间去促进,帮助每个人实现从行为到制度到流程的转变。
从2001年以来,李宁的门店数量由几百家上升到4000多家,这也意味着公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程都需要彻底变化,要让战略、人力、财务、IT与市场、产品、供应链完全匹配起来。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张还背负着每个季度明确的业绩压力,并且兼任负责产品开发设计推广的品牌总经理。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没办法,再过10年,可能就未必需要了。”
李宁同意张志勇的说法。他知道在生存与更高的理想之间首先应该选择什么。“李宁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牺牲一代人。”他说。
但是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你得找一个品牌总经理,”他对张志勇说,“否则你既做不了真正的CEO,又做不好品牌。”
“不好找。”张志勇说。他希望李宁能暂时放下这个想法。他不认为自己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既懂品牌又熟悉市场的人。
“我给你一年时间。”李宁说。
2
“你要找一个助手。”李宁对陈义红说。
这是1998年,因为一场突然袭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公司看似马上就能超过10亿元销售额的希望破灭了。
但李宁并不相信这个表面上的解释。1999年到2000年,李宁聘请了大量专家、咨询公司来研究为什么公司停滞不前。他渐渐明白,此前的理由是缺乏说服力的:公司没有出口,对亚洲市场也没有依赖,而国内市场仍然在成长。真正的原因是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对,不专业。当消费者提出他们需要篮球服、足球服以及更专业的鞋子时,李宁仍然在以T恤、短裤、运动鞋来应对。
李宁遗憾地意识到自己的公司仍旧只是一个产品公司,离一个真正的品牌公司还很远。而他需要构造出一个有战略目标、清晰定位和强大系统,由职业化经理人团队组成的全新的运营系统。
李宁给了陈义红四年时间,他努力但未能胜任。从1997年到2001年,李宁公司销售额一直未能越过10亿。
像过去一样,陈义红对生意充满兴趣,喜欢每件生意自己去做。他亲手建立了佛山设计研发中心,但“包括一双鞋子什么颜色,一件衬衣什么款式,他都要插手”。他靠悟性做生意。“那不是一个品牌公司的做法”,李宁说,“未来的李宁公司是要靠一个流程、一个岗位和组织能力来完成一个生意,而不是靠一个人。”作为创业元老,陈义红带领李宁踏出了走向品牌公司的一大步,现在,他难以为继了。
李宁也不认为陈可以转换角色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1998年,李宁公司二次改制时,陈义红拥有公司7%的股份,仅次于持有股份超过2/3的李宁家族。
“通常来讲,一个职业经理的收入是有限的,如果你心中期望着无限,你怎么可能去钻研和训练职业经理所必需的技术和素质呢?”在李宁看来,陈义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很多很好的商业创意,是一个适合当老板的人。“但不太可能让一个这样的人按照流程走路。”
李宁希望陈义红让出自己的位置,“找一个助手”是委婉的说法。尽管陈义红感觉公司确实存在问题,但显然他不能接受李宁的看法。不过,像5年前一样,他同意找一个人来做助手。
他推荐了张志勇,那个已经做到财务总监、对当年李宁招聘不要本地户口记忆犹新的小伙子。2001年,陈义红主动辞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转任法人代表。
一年后,李宁公司一拆为三:一块是北京李宁公司,负责李宁品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张志勇负责;一块是上海一动体育公司,负责体育经纪、赛事代理等新业务;一块是北京动向体育公司,负责国际品牌的代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