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了反思的时候。
一、国际化需要什么样的准备?
那么,中国企业应该为国际化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显然,三大基本准备是必须的。
一、心态准备。我们看到,几乎所有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企业,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年亏损,二年打平,三年盈利。或者:第一年打进前10名,第二年打进前5名,第三年跻身前3名,等等。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幼稚的心态。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品牌形象支持,需要开发出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需要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支持,需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需要大批本土人才加盟,许许多多问题都需要解决,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占领当地市场并实现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这些准备都做不到,一切都是白搭。实际上,国际市场开发比国内市场开发要难得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是要不得的。我很佩服那些国际企业,它们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准备要亏损三、五年了,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态,有这种心态垫底,就能扎扎实实地做基础工作了。
实际上,心态准备是诸多准备中最基本的一项,如果这个准备都没做好,就谈不上别的。实际上,如果心态不端正,会带来一系列隐患,一旦市场推进不顺利,企业就可能陷于惊慌境地,甚至会做出为短期利益伤害长远发展的事情来,这是有先例的。
二、人才准备。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连英语这个工具都没有掌握好,他能做好国际市场。而不掌握语言工具的企业大有人在。TCL算是人才比较多的企业,但是,在和汤姆逊方面沟通的时候,仍然表现出极大的障碍性。据悉,TCL海外事业部人员,常常因为和外方人员不畅而烦恼不已。
实际上,人才准备是一个大概念,不是说过了语言关就万事大吉了。拥有国际企业从业经验,适应外国人表达与沟通方式,了解外国法律法规、民俗习惯,这些才是人才准备最关键的。然而,长期在国内市场打拼的中国企业,有多少适应国际企业操作模式?
许多在中国的外国企业,苦于找不到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高级人才储备的不足。
三、技术准备。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国企业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长于营销短于技术和产品,打价格战是高手,在技术开发尤其是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上,没有多少话语权。这类企业在中国尚处于卖方市场的时代如鱼得水,到了买方市场的时代顷刻就陷入举步维艰境地。所以,我们看到,前几年还保持年增长30%以上的企业,这些年纷纷慢下了脚步,甚至一些企业还陷入了亏损境地。为什么?一句话:因为营销主导型企业根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什么样的企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是那些技术与品牌双强企业。它们要技术有技术,要品牌有品牌,心骛八极,神游四方,这类企业想让它死掉都很困难。怪不得可口可乐骄傲地说:如果可口可乐全世界的工厂一把火烧掉了,第二天报纸头版头条新闻一定是各大银行争向为可口可乐贷款!这实际上说:可口可乐已经成了死不掉的企业。
我们当然不能说等一切准备好了再出发,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说不做准备就出发。中国企业不应该做“匆忙走上考场的学生”。
中国企业需要做的准备远不止这些,问题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连这些基本准备也没有做好。
二、并购就是“便宜就买”吗?
什么样的企业能买?什么样的企业不能买?实际上学术界早有定论。
概括而言,大致有三:
第一,并购对象品牌形象要基本健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企业一定不要买,因为这类企业品牌基因不健康,很难救治。
第二,并购对象要拥有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优势。这是收购的价值所在。联想买IBM电脑业务,就是看准了这一条。
第三,并购和被并购对象之间不存在根本性文化融合障碍。两个企业的融合,首先是文化融合,而文化融合好比输血,如果发生“融血反应”,那是会死人的。为什么相当多的企业合并最后归于流产失败,就是因为发生了文化融合上的“融血反应”。
一句话,并购对象的选择,要全方位筛选,不能只图便宜。IBM电脑业务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其亏损是因为其成本控制能力不够强,这样的企业值得收购。
汤姆逊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首先,汤姆逊在消费电子领域(具体指彩电)是一个老化的品牌,这样的品牌在代表消费潮流的中青年群体里几乎没有市场。这就是为什么TCL三番五次努力,仍然不能扭转汤姆逊在欧洲颓势的原因。
其次,汤姆逊优势主要在CRT电视,而CRT电视又是一个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产品,不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再次,TCL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代表型企业,而汤姆逊则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企业,两种文化差异性很大,象一条鸿沟,让企业融合变得十分艰难。
举一个例子:李东生曾经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讲:中方管理人员完不成任务,开会的时候会觉得抬不起头。但是,外方人员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也没有,他们会给你一大堆完不成任务的理由。为什么一个企业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文化差异性使然。但是,文化差异性是很难消除的,因为文化向来是最顽固的东西。
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一个“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较量的问题。在法国人眼里,法国以及汤姆逊都是强势文化的代表;而中国以及TCL都是弱势文化的代表,强势文化怎么能向弱势文化低头呢?在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的时候,也发生了类似情况,原来IBM的人无法接受联想的领导纷纷离职。为了弥合两种文化的差异,联想做了让步,把总部搬到了美国。
三、“寄生品牌”是福是祸?
目前,走向世界市场的中国企业,大多数采取了“寄生品牌战略”,也叫“他品牌战略”,也就是用别人的品牌打自己的市场。比如TCL、长虹、康佳、海信等消费电子企业,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路线。联想也是“IBM为主,联想为辅”的战略。海尔是一个例外,它坚持走“自主品牌为主”的发展道路。
“寄生品牌战略”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是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初不存在大的品牌认知障碍。中国著名品牌,在海外市场也许根本不为人所知,和新生品牌没有什么不同。新品牌打市场比较困难,如果借助别人已有品牌进入市场,则轻松许多。李东生说,“我们如果打自己的品牌,也许三五年没有什么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寄生品牌战略”最大的问题是,品牌战略无法持续。因为,品牌毕竟是人家的,你不可能长期用下去,实际上,真要你长期用下去你也不敢,因为品牌所有权在人家手里,你并不具有真正的主导权,这是很大的风险。这就是联想为什么急于摆脱IBM品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