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地面标准为何难产
8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CDTF2006)”上,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透露,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近日即将颁布;同时,有线电视数字化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广的新阶段。虽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也称为移动电视标准,不过融合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并未涵盖包括手机电视标准在内的手持移动终端标准。
几年来,有关数字电视地面国家标准的猜疑很多。来自广电总局科技司的副司长王联表示,原先预计的8月公布标准的时间表可能还要推延,但今年年内肯定要出台,毕竟行业的发展要求标准及时统一和推广。实际上,从上游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到中间的传输标准,再到终端的接收标准。有关数字电视的标准之战,已经牵涉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利益之争。
先前经过技术评估认为清华方案全面领先于上海交大方案,并在部分指标上领先欧洲标准。为什么国家不能正式将其立项确定为行业标准?难道是标准背后的利益之争吗?如果是这样,可能的解释是最终胜出方案要走出实验室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因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希望按照各自标准执行,以使产品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性。
关于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久拖未决,还有什么原因阻碍了它前进的步伐?作为1项标准经历了长达8年的时间,上达中央部委下涉数所中国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这项关系到整个产业链利益的标准,何以演变至此?谁又该为这项标准负责?似乎有无数人表示沉默、无奈、愤怒,甚至拍案而起。一位老专家直言:我不能告诉你,也没有人能告诉你!
“各方关系盘根错节,相互间的利益纠缠不清,面临如此巨大的市场,自然谁都不愿意松口让步。”一位已辞职经商的原广电总局干部私下告诉记者。另一位业内专家认为,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市场,谁都想从中捞点儿什么。在这位业内专家看来,无论是政府、企业、科研单位还是个人,都深深地卷入了标准的争斗之中。
而在中国,任何标准方案的确定都取决于它的最终决定者。但数字电视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一致,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转播。况且,数字电视地面标准由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标准委员会和信产部的音视频标准委员会来管理。这意味着所在环节上的负责单位或部门,都希望介入或控制地面标准以便从中获利。
于是,人们把阻碍地面标准不能出台的矛盾焦点转向几个具有重要话语权的主管部门。其实广电总局和信产部的拥兵自重,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的相互对垒,不过是复杂利益格局的一种表象。而有关管理部门中的少数人官僚作风严重,不懂装懂,迟疑不决,且不把国家整体利益当回事,他们才是延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到2005年底,广电总局原计划做到中国数字电视用户突破3000万户,后来将目标下调至1000万户。但至今年2月,其官方网站公布全国用户总数仅有413万户。由于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在广电总局主管下制定,而信产部牵头制定的显示终端标准早已拿出草案。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并迫于2008年奥运会收视压力,所谓的“融合”标准有望月底出台。
目前被寄予过高期望的融合方案,却被专家认为是非理性的。该方案需要在接收端加装开关,运营时在两个标准间选其一。很明显这是两个标准,核心标准竞争在清华与交大之间,将使核心芯片成本增加30%。关注标准制定的业内人士表示,多载波和单载波标准从技术上来讲,如同“水和油怎么能融到一起?”
据了解,一套标准要想在某地运营,标准方要和当地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签订协议,向运营方承诺国家标准出台后,如果与已运营系统不符,那么改造成本由标准方承担,也就是谁提供标准、设备,谁承担改造成本。对于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难产,各地移动数字电视公司的很多商业运营不能启动,如果他们在标准上押错了,投入的钱就都打了水漂儿。
“标准只是纸上的、空气中的东西,最核心的是芯片。”有专家分析,清华和交大都有子公司在为自己做芯片。“由于技术标准不公开,国际上先进芯片公司不能介入,所以标准一直拖到现在。”成都市移动数字电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晓伟表示。在中国靠标准赚钱企业几乎没有,单靠芯片收取专利费模式能让标准方谋取多大利益现在仍很难说。
据测算,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可为市场提供高达3000亿元的蛋糕。根据广电总局的数字电视普及时间表,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普及进程正在加速,中国数字电视相关产业链的内容提供商、电视(终端)制造商、网络运营商等多个重要环节早已蓄势待发。“不管什么标准,赶快定下来吧。”与专家专业角度观点不同,企业只是希望标准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