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价格战”
“价格战”的老手,如今被自己打造的营销利器所伤。
始自去年元旦的平板电视价格大战,发动者并不是长于此道的本土彩电企业。相反,是以索尼、松下、三星为首的外资品牌。这轮攻势,让过去一年平板彩电市场上零零散散“小打小闹”的价格战相形见绌。
很少有人想到,作为更新换代产品的平板电视,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入“微利时代”。两年前,平板电视行业的毛利率还高达50%。更早时候,一台42寸等离子电视曾卖到6万元。
那时候,彩电生产商把平板电视定位成“精品营销”。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市场研究总监彭煜对记者称,当时在平板电视市场流行的营销策略是,“不拼规模,卖的数量少些,但利润要高些,大家都不想重复CRT时代的混战了”。然而,当整个产业都寄望于通过平板电视实现“突围”的时候,“混战”还是不期而至。
随着上游的“面板”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基本上都是通过进口核心部件生存的本土企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平板电视正向成熟期过渡,因此必须拼抢市场份额。只有把自己的规模做大,才能保证收益,也会在与上游面板供应商的谈判中把握主动。“通过降价,把对手杀死,然后再称王。”厦华电子董事长郭则理这样总结彩电企业价格战的动机。
除了“价格战”,本土企业难道没有其他更有效的竞争策略了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长期跟踪研究彩电市场份额走势的彭煜说:“其实面对外资品牌的价格攻势,本土企业也曾坚持不降价,但是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他说,“应战”,面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而“不应战”,结果就是本土彩电企业的“完败”。因此,“就算是火坑,也要往下跳”。
即便不能以阴谋论看待市场,外资品牌发动这一轮价格战也是恰逢其时。“外资品牌打价格战,目的是要把CRT彩电驱逐出市场。”专门进行中日经济比较研究的独立学者钟庆认为,由日韩企业主导的平板电视技术已经走向成熟,于是通过“价格战”大幅降低市场门槛,强制性的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控制和占领市场的目标。
其实,日本企业30年前就使用过类似的市场战略:当时日本彩电技术开始成熟,并意图拓展世界市场,于是把过时的黑白电视技术转让给韩国企业;之后,日本企业迅速地大幅度降低彩电价格,压缩黑白电视的市场空间,从而导致韩国电视企业彻底陷入困境。“当时多亏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大批进口黑白显像管,才挽救了三星这样的韩国企业。”钟庆说。
如今,又一轮新旧交替的产业升级过程重演,“受害者”已经变成把引进技术捧为圣经的中国本土企业。
钟庆认为,在平板电视这个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本土企业的优势已经基本丧失殆尽。一般来说,国产彩电需要比洋彩电便宜30%,才能赢得市场。10年前长虹就是靠这30%的价格差,驱逐了洋彩电,赢得了市场霸主地位。“然而今天,核心部件完全依靠进口,他们从哪里寻找30%的价差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