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衍生乱象——
洋奶粉空罐高价回收以造假 网购奶粉须防“跟风”
洋奶粉价格猛涨,洋奶粉的空罐回收价也水涨船高。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个空洋奶粉罐能卖10元,而日本某品牌奶粉的空罐子居然卖到了15元钱一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奶粉罐乏人问津,只能当做铁皮来卖,一斤5角钱。这无疑给热衷于网购洋奶粉的家长们当头一棒。高价回收洋奶粉罐,毫无疑问是用来造假的,而网购则是目前假奶粉销售最主要的渠道。
洋奶粉“专供中国”还是“专骗中国”?
“假洋鬼子”奶粉都能热卖,明明很便宜的国内奶粉无人购买,一些国内旅游者竟然“不远万里”、不惜代价到澳门购买国外奶粉,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有评论说,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整顿,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不能从行业整体上恢复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对中国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这类“贴牌”、“出口转内销”的水货洋品牌,就注定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社会调查: 六成妈妈钟情“洋奶粉”
谁“造就”了“全球最贵洋奶粉”
“洋奶粉”价高,首先还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过度追捧。这种追捧源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追捧发达国家品牌的人之常情,又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强化。其次,洋品牌销售商会充分利用这种盲目追捧,索取尽可能高的售价,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广告营销方式,激发这种盲目追捧。为了营造自己的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一些洋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
谁导演了洋奶粉价格飙升
洋奶粉被爆高价与暴利,然后业内人士认定国人热捧洋奶粉缘于“消费心理”,这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暴利当然不假,“高达原产地4倍”已足以说明价格之水分,但所谓“消费心理”却值得推敲:因为从消费心理学来说,家长们会自然地趋向选择更完美的产品,可个体消费行为也包括消费理性的内容,在一个育婴成本居高不下的年代,洋奶粉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也是相对沉重的支出与负担,它们被热捧,显然不是“只买国外好产品”这么简单。
洋奶粉毛利率60% 频繁涨价底气何在?
近年来,洋奶粉涨价周期明显缩短,涨价频率也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各大品牌进口奶粉就已轮番涨价;时隔不久,惠氏便再次率先提价。让人不禁要问,洋奶粉如此频繁涨价,底气到底何在?惠氏公司称,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是配方优化以及为了配合新国标的要求,对部分营养素含量进行了调整,由此造成生产成本上涨。
叹洋奶粉不厚道 恨国产奶不争气
洋奶粉涨价,只能让人叹一声不厚道。2006年以来,洋奶粉企业几乎每年都保持着15%左右的提价幅度,年年都在涨。惠氏称,调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配方调整和部分营养素加强。按照乳业专家王丁棉的说法,配方升级、包装变化等都是厂家提价的借口,这些因素仅占到其成本很小的一部分。谁都知道这是借口,又能有什么办法?回过头来,恐怕还得恨一下国产奶不争气。
洋奶粉"涨无度"怪消费者? 国产奶粉重拾信用路漫漫
国产奶粉的“跳楼价”卖不过洋奶粉的“暴利价”,这就是最真实的市场现状。随着洋奶粉一次次圈地抢钱,国产乳企的怨愤情绪堪比窦娥。面对洋奶粉的高定价,板子终于一次次打在“消费心理”的屁股上。但问题是,安全才是最后的底线。从大头娃娃到三聚氰胺,国产奶粉已经透支完市场公信。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何况这些年奶粉安全问题若隐若现?爱国货,更爱孩子。这就是市场最朴素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