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下调洋奶粉价格不降反涨 国产奶不受信任局面待破
根据财政部规定,从1月1日起,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税下调。但记者近日探访市场发现,关税的下调并未使洋奶粉价格随之下调,部分品牌的洋奶粉甚至仍在涨价。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惠氏、雅培、多美滋等洋品牌婴儿奶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此前大多都执行5%的关税。调整后执行4.4%的平均税率,关税略有降低。
国产奶粉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对洋奶粉越涨越受捧的反思
具体到此次的洋奶粉集体涨价一事,我们看到更多的潜在内容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内奶企的信任度,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奶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当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之后,中国奶业标准高些低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奶业的准入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时,中国奶业并没有迎来新一轮的机会,反而把顺势涨价的洋奶粉送上了阳光大道。
国产奶粉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面对洋奶粉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当务之急,必须整合企业创新、政府监管、市场发育三方面的力量,下大力气构建规范、活跃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依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所有不正常经营及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同等处罚,并以相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鼓励国产奶粉与洋奶粉平等竞争。
面对“凶猛” 洋奶粉 国内奶企当自强
近期,雀巢、美赞臣等国际乳业巨头再次提高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部分奶粉产品价格,引发新一轮涨价潮,引起公众关注。对此,业内专家纷纷表示,洋奶粉频频提价的背后,是国际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谋篇布局”的身影,国内奶制品企业亟待自强,重新夺回市场。
国产奶粉:挽回信心才能保住市场
产品标准方面,2009年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增添了脂肪酸种类、反式脂肪酸限量指标、乳清蛋白占总蛋白质比例等要求。“我国的婴儿配方奶粉新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
监管给力才能拆除“奶粉安全事故”警报
我国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仍然属于粗放式监管,政府部门职能错位和监管缺位成常态,往往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后介入,充当灭火员的角色,难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疲于奔命”尴尬状态,深受群众诟病。当前,我国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媒体最先报道的,无论是三鹿的三聚氰胺、双汇的瘦肉精还是上海的染色馒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