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讯:“假洋鬼子”奶粉都能热卖,明明很便宜的国内奶粉无人买,一些国内游客竟不远万里到澳门购买国外奶粉,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有评论说,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整顿,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不能从行业整体上恢复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心。
面对洋奶粉频频集体涨价,我们应看到更多的潜在内容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内奶企的信任度,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奶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当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之后,中国奶业标准高些低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消费信心的坍塌往往在一夜之间,恢复起来却要假以时日。企业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保证产品质量,才能慢慢迎来产业的春天。而且,行业信誉没有一劳永逸,若想保持消费信心,产品质量就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涨”声一片!洋奶粉陷入提价怪圈
740)this.width=740>
内地洋奶粉售价全球最高 部分价格系原产地4倍
你能想象到吗?国内售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达到国外官网售价的4倍!目前,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妈妈的首选。高端“洋奶粉”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去香港等地购买的“港版”奶粉是否真的比“行货”奶粉价平质高?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虽然进口奶粉存有过关等成本,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令价格连连翻番的地步。而国外原装进口奶粉价格在国内定高价,更多是受消费心理影响。
洋奶粉又开始酝酿涨价 奶粉市场陷入提价怪圈
洋奶粉又要涨价了!去年12月在海关总署降低奶粉关税前“抢涨”后,仅仅过了3个月,洋奶粉新一轮的涨价已经开始酝酿。“关税下调我抢涨,关税上调更要涨。”专家分析认为,洋奶粉频频涨价的背后,品牌“不涨价就掉价”的营销策略是主因。
洋品牌抢推天价奶粉 战火转至超高端市场
说起洋奶粉价格,不少市民会想到一个“贵”字。近年来,借着“三聚氰胺”事件,以“高价”示人的部分洋奶粉品牌开始推出中低端系列产品,抢滩国内的中低端市场。然而,在中低端市场相对巩固之后,包括合生元、惠氏等在内的部分洋品牌又开始转战超高端市场。对此,业内人士则指出,洋奶粉在巩固中低端市场之后,再推超高价奶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做法大有借高科技“敛财”之嫌。
洋奶粉炒概念借“高端”再涨价
奶粉的主要原料国际奶源价格看8月份开始趋势是下跌的,原来每吨价格曾探高到3~4万元,而现在已经低于2.8万元。“所以说并不是某一种原料或配方引起了奶粉的涨价,而是厂家一早订好的利润宗旨决定的。它们是透过分次涨价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的。”他指出,“洋奶粉”频频涨价背后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依靠国产奶粉的不景气来提价。“但是往往又不敢直接说,只好找配方升级、换包装等说辞打擦边球来搪塞。”
[NextPage]
涨价衍生乱象——
洋奶粉空罐高价回收以造假 网购奶粉须防“跟风”
洋奶粉价格猛涨,洋奶粉的空罐回收价也水涨船高。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个空洋奶粉罐能卖10元,而日本某品牌奶粉的空罐子居然卖到了15元钱一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奶粉罐乏人问津,只能当做铁皮来卖,一斤5角钱。这无疑给热衷于网购洋奶粉的家长们当头一棒。高价回收洋奶粉罐,毫无疑问是用来造假的,而网购则是目前假奶粉销售最主要的渠道。
洋奶粉“专供中国”还是“专骗中国”?
“假洋鬼子”奶粉都能热卖,明明很便宜的国内奶粉无人购买,一些国内旅游者竟然“不远万里”、不惜代价到澳门购买国外奶粉,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有评论说,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整顿,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不能从行业整体上恢复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对中国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这类“贴牌”、“出口转内销”的水货洋品牌,就注定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社会调查: 六成妈妈钟情“洋奶粉”
谁“造就”了“全球最贵洋奶粉”
“洋奶粉”价高,首先还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过度追捧。这种追捧源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追捧发达国家品牌的人之常情,又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强化。其次,洋品牌销售商会充分利用这种盲目追捧,索取尽可能高的售价,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广告营销方式,激发这种盲目追捧。为了营造自己的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一些洋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
谁导演了洋奶粉价格飙升
洋奶粉被爆高价与暴利,然后业内人士认定国人热捧洋奶粉缘于“消费心理”,这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暴利当然不假,“高达原产地4倍”已足以说明价格之水分,但所谓“消费心理”却值得推敲:因为从消费心理学来说,家长们会自然地趋向选择更完美的产品,可个体消费行为也包括消费理性的内容,在一个育婴成本居高不下的年代,洋奶粉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也是相对沉重的支出与负担,它们被热捧,显然不是“只买国外好产品”这么简单。
洋奶粉毛利率60% 频繁涨价底气何在?
近年来,洋奶粉涨价周期明显缩短,涨价频率也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各大品牌进口奶粉就已轮番涨价;时隔不久,惠氏便再次率先提价。让人不禁要问,洋奶粉如此频繁涨价,底气到底何在?惠氏公司称,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是配方优化以及为了配合新国标的要求,对部分营养素含量进行了调整,由此造成生产成本上涨。
叹洋奶粉不厚道 恨国产奶不争气
洋奶粉涨价,只能让人叹一声不厚道。2006年以来,洋奶粉企业几乎每年都保持着15%左右的提价幅度,年年都在涨。惠氏称,调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配方调整和部分营养素加强。按照乳业专家王丁棉的说法,配方升级、包装变化等都是厂家提价的借口,这些因素仅占到其成本很小的一部分。谁都知道这是借口,又能有什么办法?回过头来,恐怕还得恨一下国产奶不争气。
洋奶粉涨无度怪消费者? 国产奶粉重拾信用路漫漫
国产奶粉的“跳楼价”卖不过洋奶粉的“暴利价”,这就是最真实的市场现状。随着洋奶粉一次次圈地抢钱,国产乳企的怨愤情绪堪比窦娥。面对洋奶粉的高定价,板子终于一次次打在“消费心理”的屁股上。但问题是,安全才是最后的底线。从大头娃娃到三聚氰胺,国产奶粉已经透支完市场公信。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何况这些年奶粉安全问题若隐若现?爱国货,更爱孩子。这就是市场最朴素的逻辑。
[NextPage]
关税下调洋奶粉价格不降反涨 国产奶不受信任局面待破
根据财政部规定,从1月1日起,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税下调。但记者近日探访市场发现,关税的下调并未使洋奶粉价格随之下调,部分品牌的洋奶粉甚至仍在涨价。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惠氏、雅培、多美滋等洋品牌婴儿奶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此前大多都执行5%的关税。调整后执行4.4%的平均税率,关税略有降低。
国产奶粉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对洋奶粉越涨越受捧的反思
具体到此次的洋奶粉集体涨价一事,我们看到更多的潜在内容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内奶企的信任度,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奶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当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之后,中国奶业标准高些低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奶业的准入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时,中国奶业并没有迎来新一轮的机会,反而把顺势涨价的洋奶粉送上了阳光大道。
国产奶粉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面对洋奶粉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当务之急,必须整合企业创新、政府监管、市场发育三方面的力量,下大力气构建规范、活跃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依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所有不正常经营及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同等处罚,并以相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鼓励国产奶粉与洋奶粉平等竞争。
面对“凶猛” 洋奶粉 国内奶企当自强
近期,雀巢、美赞臣等国际乳业巨头再次提高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部分奶粉产品价格,引发新一轮涨价潮,引起公众关注。对此,业内专家纷纷表示,洋奶粉频频提价的背后,是国际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谋篇布局”的身影,国内奶制品企业亟待自强,重新夺回市场。
国产奶粉:挽回信心才能保住市场
产品标准方面,2009年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增添了脂肪酸种类、反式脂肪酸限量指标、乳清蛋白占总蛋白质比例等要求。“我国的婴儿配方奶粉新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
监管给力才能拆除“奶粉安全事故”警报
我国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仍然属于粗放式监管,政府部门职能错位和监管缺位成常态,往往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后介入,充当灭火员的角色,难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疲于奔命”尴尬状态,深受群众诟病。当前,我国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媒体最先报道的,无论是三鹿的三聚氰胺、双汇的瘦肉精还是上海的染色馒头,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