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季度经济数据本周出炉,“复苏”及“拐点”的争论渐入高潮。无论GDP是7.4%还是8%都足以支撑经济回升向好之说,但潜伏在漂亮数据背后的隐患却可能影响到增长的持续性,进而拖累整个刺激经济计划的效果。
隐患3 股市楼市泡沫渐大
房价上升,成交萎缩,这无疑埋下一个隐患。
尽管中国股市站上3000点后经历了短期波动,但仍有分析乐观地判断,假如A股回调击穿3000点,将被怀疑是诱空可大胆买入以期后浪推前浪。
股市如此,楼市亦如此。某房地产大鳄日前做客央视财经频道时形容:土豆成黄金,粉丝卖出鱼翅价。言辞虽有夸张,但泡沫之大可见一斑。张连城表示,股市通常领先于经济周期或实体经济3-6个月开始增长,从此意义上看,股市启动属合理。“但问题在于,目前启动的幅度太大了,且由信贷资金投放导致。这就跳出了正常范围。”此时,如果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不能跟进较快增长,股市的泡沫将越来越大。
再看楼市,张连城认为,按一般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在经济萧条,接近触底阶段,房市价格应该出现大的回落才对。但目前,楼市是各级地方政府力保之物。房地产历来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如果房价大幅下跌,财政收入将捉襟见肘。因此,到目前为止,房市价格在政府托举下没能跌到其应有位置,超出了民众的实际购买能力。
房价上升,成交萎缩,这无疑埋下一个隐患。大量资金流入楼市,而很多房子卖不出去。厂商本该降价销售,有的甚至该倒闭破产,可一遇资金支持,全部选择硬撑。能持续多久令人怀疑。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告诉本报记者,尚不掌握上半年7亿多元信贷资金流入房市和股市的数据,但业界对泡沫的担忧确已有共识。
此外,巴曙松提出吹大泡沫的另外一方,国际资本炒作。在他看来,这是更应警惕之事。他在7月初召开的工商企业论坛上曾警示,我国5月份外汇占款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突破2000亿元,这是一个值得警觉的信号。全球金融危机衰势未见扭转,此时正是资产成本的低点,以更便宜的利率获得的国际资本正在向中国涌来。
隐患4 通胀危机正在潜伏
我国货币政策早已超过“适度”范围。
信贷资金打破“适度”进行投放,但因CPI数据连续4个月下降,通胀的危险性被掩盖。
北大教授周其仁曾撰文强调,法定货币供应是经济中最锋利的利器。在他眼中,当前的货币投放增长已属非常宽松。宋泓也同样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早已超过“适度”的范围,通胀压力已在潜伏。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达7.36万亿元,超过了历史上信贷投放最多年份的全年投放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室专家吴庆针日前专门撰写长文提出警示。他表示,此轮通胀将不以消费端的价格上涨为特征。因此在以CPI上涨为红灯的十字路口,很难望见潜伏的危险。
他解释称,此轮通胀将是成本推动型,流动性过剩首先导致资产和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如果不传导至消费价格,则将流向资产市场和资源类商品市场。
他建议,如果要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时就开始调整。等到消费端的价格开始上涨时,一轮完整的通胀已经完成,通胀螺旋很可能已形成,不仅调整的难度加大,稳定物价也不可能了。
不过,并非所有专家都对此表示悲观。其中巴曙松就认为,由于近几个月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还处于下滑周期,因此真正担心的通货膨胀,可能是明年年中或者是下半年的事情。
谭雅玲则对通缩之说报以更多关注:“现在很难说通胀或通缩,因为没有指标的支持,只能说出现负增长,但究竟怎样的区间是通缩恐怕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我认为通胀没有到来,因为其尚未达到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