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2008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在行权有效期内,激励对象股权激励收益占本期股票期权授予时薪酬总水平(含股权激励收益)的最高比重,境内上市公司原则上不得超过40%。“股权激励实际收益超出上述比重的,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不再行使或将行权收益上交公司。”
按朱江洪2008年从股权激励上所获的收益顶多为973.1万元来计算,若与其2007年145万年薪来对比,其激励收益占薪酬总水平的占比为——973.1万元/(973.1万元+145万元)——87%,高于40%的上限。
但是,由于格力电器的股权激励方案几年前已经获批,并在此前实施了两次。按照《通知》的要求,顶多只会影响到格力电器第三批(2007年度)激励股权在2009年的实施。
据了解,珠海市正在制订有关国企高管年薪、股权激励的指导性文件。周少强对CBN记者说,“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这一消息还没得到证实。”
但是,格力电器管理层以净资产的低价来认购激励股权,当年珠海市政府为什么会“开绿灯”呢?
一位知情人士向CBN记者回忆说,2003年、2004年,格力电器与大股东格力集团之间的关系紧张,从“格力”商标之争延伸至“父子之争”。朱江洪与时任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徐荣“吵翻”了。据他称,2003年12月徐荣的一位同学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粤港信息日报》上撰文,摒击朱江洪是“59岁现象”的人物。朱江洪坚决要诉该文侵犯其名誉权,并于2005年打赢了这场官司。
“格力电器是珠海市的‘脸面’。”上述知情人士说,珠海市从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以股权激励方案,来稳定住格力电器管理层。“如果因‘父子之争’而非正常地让朱江洪退休,不管什么原因,一旦格力电器停滞不前,谁也不敢担这个风险。”
一位长期跟踪格力电器的证券分析师也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情景:2005年“股改”时,格力电器和大股东格力集团有一些纠葛,当时“父子之争”闹得沸沸扬扬,而当年已60岁的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的任期也差不多结束了。所以,流通股股东向大股东提出要求,希望向公司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并保持现有管理层的稳定。
深圳市百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证券分析的付小林认为,格力电器这几年的业绩一直这么好,与股权激励不无关系。但这也是“他们应得的”,是流通股股东对管理层十多年来努力的认同。不过,以这么低的价格从大股东手里买到股权,“日后恐怕不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