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重建终端。
此前,温州啤酒厂的渠道只有两种模式——最早的计划模式,终端是烟糖公司和供销社;后来的批发商模式。经过市场的磨砺,温州啤酒厂主要有8位大批发商,号称“啤酒八大户”。八大户曾为白鹿城立过战功。此时,批发模式的垄断性,制约了双鹿的发展。当时还没有“销售导向型”、“扁平化模式”这两个词,但双鹿人经过大量的细致工作和不懈努力,成功建立起以这两个词为核心的渠道及终端。100多个经销商,使双鹿的网络成功覆盖了整座城市。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可以把市场末梢最细微的变动,迅速传递到决策层。
从双鹿到金狮双鹿
1994年,双鹿的10万吨级技改推进了对外合资的进程。
10万吨技改需1亿元资金。双鹿曾求助银行,对方只答应1500万元,而且第二年就要归还。
反复权衡各种方案后,双鹿决策层形成共识:引入外资。作出这样的决定,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资金考虑,而是把目光放到了外资背后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一年,双鹿产量达到45000吨,市场占有率达到73%。而每吨酒的利润,创下了425.63元的全国啤酒行业新记录。漂亮的成绩单,让双鹿拥有了底气和实力,这是双鹿的底牌。
此时,作为马来西亚四大财团之一,金狮集团以合资方式在内地开出第一家百盛。在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后,双鹿成为金狮进入啤酒业的首选伙伴。
从9月14日到12月7日的3个月间,包括董事长钟廷森在内的数位金狮高层,数度造访温州。
1994年12月8日,史美斌率领6人代表团飞赴北京,与金狮进行签字前的最后一次谈判。
登上飞机的前一天,双鹿决策者们在最后一次内部会议上,确定了自己的底线:
1.合资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必须由中方担任。双鹿人相信,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温州。这是对企业负责,对国有资产负责。
2.必须坚持使用双鹿品牌,并且要以无形资产作价。
3.必须是真正的合资:对方必须以美元资金入股,而且资金要按期到位,全部用于技改。此前啤酒厂为10万吨技改所投入的前期工作费用,及所拆除的资产均计入技改投资。
4.为了保证退休职工的利益,对方要在原来价格上追加200多万元,用于180多名老职工的安置。合资公司有用人自主权,但必须最大限度保护原有职工的利益。对原有职工,没有特殊原因原则上不能动。
这是金子一样的4条原则。
双鹿与金狮合资的模式,可以作为很多国企与外资合资的范本。
1995年2月27日,一个500多人参加的盛大庆典,宣告温州金狮啤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5年,双鹿与金狮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