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发生了3件标志性的事件:
“瓯江”改为“白鹿城”。这个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商标,成为温州人广为熟悉的第一个本土啤酒品牌;
1981年,白鹿城“可口”啤酒,在全国普通啤酒评比中高居第二名,成为最大的黑马;1983年,黄白酒正式停产,车间撤销。
1984年8月,温州啤酒厂顺利通过市里整顿验收。
1984年,国庆35周年,“白鹿城”的彩车受到市民热烈喝彩
“白鹿城”的兴与衰
每一天都供不应求,酒车押运员成了紧俏职位。哪家店能先拿到“白鹿城”,就意味着赚钱。信河街卖熟食的老板们,甚至把熟食和白鹿城搭售。两辆生啤罐车前,每天都排起长队。拎着保温瓶,排队买两毛一斤的白鹿城生啤,成为很多温州人对那个年代的集体回忆。
就像香港人对“狮子山下”年代的特殊感情一样,那个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年代同样让温州人记忆深刻。
1984年,温州被确定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第一次提出“温州模式”;1985年,第一辆菲亚特出现在温州街头……“白鹿城”顺风而上,与当时的名牌钱江、龙啤、强力、蓝带一决高下。
1987年,白鹿城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1986、1987年连续三年获最佳温州货称号。
1988年11月18日,捷克灌装线和3000平方米灌装车间竣工投产,年产3万吨啤酒的规模形成。
1986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温州啤酒厂创造了126万元的利润,首次超过当时的明星企业温州乳品厂。
1989年,内忧外患骤然袭向“白鹿城”。
于外,整体市场萎缩,啤酒行业出现全国性下滑;外敌大举入侵,强力、五星、青岛、钱江、西湖、明珠、紫竹林……2万吨的弹丸市场,强手林立。
于内,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始终无法根本解决;与对手相比,机制的僵化,渠道的迟钝,更是温州啤酒厂的致命缺陷。终端落后手,满盘皆后手。
这一年,白鹿城销量直降至8000吨。恶性循环。销量下降造成的资金瓶颈,又遏制了白鹿城的调整和反击。这样的困局,一直持续了3年。温州啤酒厂的亏损,达到270万元。
1991年夏天,白鹿城降至谷底。这一年的6月27日、28日、29日,连续3天,白鹿城居然没有卖出一瓶!啤酒堆满车间,堆满走廊,也堆满关注白鹿城命运的人的心。
绝地反击,从决策层开始
1991年,为了挽救危局,市委市政府以温州啤酒厂为核心,组建温州饮料集团公司(1995年改组为金可达集团),史美斌出任总经理。确立了放弃原有集团下的蘑菇罐头生产,全力扶持啤酒项目的原则。
温州啤酒厂以3个决定性的变化,扭转了整个战局。
一是改“白鹿城”为“双鹿”。
关于 “白鹿城”退出的原因有很多。最有趣的解释,是“白”字在温州民俗说法上不吉利,以至婚宴都不使用白鹿城。决策层想了很多名字,甚至考虑过“麒麟”——那时日本的麒麟已经如日中天。最终,大家想到了“双鹿”这个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名字。时任温州轻工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的陈增歆,以手工绘出图案,新华印刷厂的排版人员帮着设计了一下,这枚日后叱咤江湖、荣登“中国名牌”的商标就诞生了。
二是推出新型啤酒。
1992年,新任温州市委书记孔祥有,从他曾担任党委书记的浙江农业大学,为双鹿请来酵母菌专家何国庆。在他的团队努力下,双鹿成功地改变了酵母菌种,改善啤酒口味,研制出新型低糖干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