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瓶啤酒的诞生
1966年7月,在离温州市中心5公里的梧田,一群年轻人酿出了温州第一瓶啤酒。
温州人酿造啤酒的历史,由此而始。
上世纪60年代初,经常往返于上海温州的市中糖公司的一名专管员,带给温州果酒厂生产科科长林金才一条信息:上海青年人开始热衷啤酒。
温州第一代啤酒人,仅仅凭着这条信息,和对市场的直觉,就开始了尝试。
他们对啤酒一无所知。但温州人从来都不缺少创新和拼搏的基因——很多年后,这种基因被总结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
果酒厂派了4个人去上海学习技术,舟车劳顿小心翼翼地带回酵母菌种和酒花;
木工阿明师傅手工制作了“冰箱”——在双层木桶间填冰块,冰还要向东门冰厂买;
过滤设备是百货公司买来的纱布;
发酵设备是安装了冷却盘肠的大缸;
压盖要手工在凳子上一瓶一瓶压,灭菌用的是黄酒炊饭桶……
在无数次失败后,1966年7月,温州人终于成功酿造出第一批啤酒。
果酒厂给自己的啤酒取了个响亮而骄傲的名字:瓯江。
当时的瓯江,凭票供应,每瓶(640ml,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大瓶)售价0.26元。1966年,一个普通温州工人的月工资是30多元,肉价是0.72元。
当年,瓯江投放市场75.05吨。
没有第一代啤酒人热血沸腾从空白开始的尝试,温州人酿造啤酒的历史,也许要被推迟很多年。
第一家啤酒厂的诞生
1967年,果酒厂因为武斗被迫停产。5年后,余朝辉出任书记。一方面调停争斗恢复秩序,一方面不拘一格引入人才。1971年6月,温州遭遇百年一遇大旱,300多家工厂缺水停工。在恶劣的环境中,果酒厂艰难地恢复了啤酒生产。这一年,啤酒产量达到806吨。主管部门终于意识到啤酒生产的价值。
这是历史性的一天。1972年10月25日,温州果酒厂正式更名为温州啤酒厂。这是继杭州啤酒厂之后,省内的第二家啤酒厂。
横贯上世纪70年代,温州啤酒厂摸索前行。主打产品依然是黄酒,甚至要靠黄酒来养啤酒。
虽然技术逐渐成熟,但啤酒生产基本还是靠“土法”,年产量始终徘徊在1000吨左右。当时,手工压盖机只有6个头,一天只能出产5000瓶啤酒。成品的啤酒都放在木格里,一天下来,大家都是数“今天生产了多少格”。从生啤到更适合市场的干啤,设备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1979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啤酒厂创造了10万元的利润,啤酒黄酒各占五成。
当时的决策者们,总结了3个全力发展啤酒的理由:
1.可以出口创汇。
2.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而黄酒不行。
3.节约粮食。
1978年出任厂长的李逢春,主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1979年,从东门造船厂定制的30多只发酵罐,以拖船牵引,由塘河及东海,由东海及蒲州,几经河道,终于趁涨潮成功运至啤酒厂。这批罐的资金来源,是市里投入的37.7万元。
这场决定温州啤酒厂命运的技改,始于1979年,毕于1984年。6年间,啤酒厂利用华侨贷款的139万元,和工商银行贷款的582万元,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设备。包括前后发酵房,年产2250吨的麦芽车间,全新的灌装房和灌装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