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贪婪是人性的弱点,那么,以权谋私则是建立在贪婪基础上的罪恶。从有商业活动那天起,商业贿赂便如影随形般存在。
近年来,从朗讯案、德普案,到IBM案,外资企业在华违规行贿案时有发生。到了今年,国内商业流通领域成为重灾区,接连曝光多起商业贿赂丑闻,又将西门子、家乐福等外资巨头或企业员工扯进了“贿赂门”。
究竟是什么,使得所谓的外资巨头员工在华难以洁身自好,甚至在产业链上下端形成一个无形的“潜规则”合谋的利益共同体圈子,屡屡触动那条商业道德底线?
国内经济分析机构安邦集团公布一份研究报告称,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近1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及外商有关。
去年11月,德国西门子公司被曝贿赂丑闻。今年8月,西门子内部调查表明,西门子在中国市场的确存在不正当的商业行为,目前正接受调查。无独有偶,在此期间,法国家乐福在华企业家乐福中国北京7家门店肉课的课长以及CCU(城市采购中心)负责生鲜采购的人员,因收受供货商贿赂被警方传唤。紧接着,麦当劳香港董事总经理刘士成因涉嫌贿赂罪也被香港廉政公署拘留。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查中获悉,仅连锁零售业内的商业贿赂行为而言,全球大名鼎鼎的零售巨头几乎无一幸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郭羽诞教授对这样一种说法表示认可,即,中国善于运用人际关系网络的文化容易滋生商业贿赂行为,很多跨国公司在推行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入乡随俗”,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贿赂问题,而且已经表现得很严重,这是矛盾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国目前整个大环境有关系,想要彻底消灭显然不太可能,但的确应该给予商业贿赂以沉重打击。”供应商A先生如是说。
A先生告诉记者,如今在商业流通领域中,供应商给予零售商回扣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潜规则”。零售商索要类似于进场费的要求,在大多数供应商看来还是比较合理的,一般一次性支付1.5万元至5万元不等。但是,现在零售商员工私人收受贿赂的现象太多、太普遍———这才是造成行业亚健康发展的真正威胁。
曝光 商业贿赂之伎俩
伎俩1
“量入而推”
A先生表示,进行商业贿赂不外乎三种原因:第一种是为了在商业竞争中获取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和商业机会;第二种则是为了获得平等的商业机会;第三种情况只是为了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麻烦,甚至是被一些人或明或暗地强行索取贿赂。
据其透露,自己是一家跨国建材零售巨头的供应商,双方合作已超过五年,因此对其中的一些“内情”比较了解。该零售商下属的装潢公司已经全面控制供应商,可谓厂商“勾结”,欺骗消费者。其中卖场销售人员是直接获得好处的人,而中层管理人员则是间接接受贿赂的人。以地板为例,单价在200元至300元/平方米的地板,销售人员每平方米要拿5元至10元不等的回扣。吃了回扣的销售人员会按照供应商给钱的多少来衡量对该品牌的推荐力度。对于给钱多的品牌,销售人员会在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技巧性地诱导或者大力推荐,对给钱少的则不愿推荐,而对不给钱的品牌则旁敲侧击甚至公开地诋毁。供应商也深谙其中的“道理”,不给钱的供应商极少,情况相当严重。这样就造成好的品牌反倒没有一般品牌销售情况好,甚至产品以次充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造成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投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