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硅谷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看看苹果公司的斯蒂夫·乔布斯、亚马逊的贝索斯、雅虎的杨致远与大卫·费洛、Google的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等人的做法,没错,硅谷的经验是:创业要从车库开始。
1997年春天的时候,34岁的邓锋辞去了在美国硅谷英特尔的工作,与好友柯严和谢青在自家车库里开始了创业旅程。这种典型的“乔布斯式”创业方式似乎预示了他们会取得成功。新公司的名字叫NetScreen,而三个人的创业资本加在一起也不过3万美元。NetScreen公司定位于以硬件的方式提高网络安全,这一有悖于当时主流技术发展方向的竞争策略,让邓锋等创业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1年12月11日,NetScreen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要知道,它是美国股市在“9·11”事件后第一家提出上市的公司。日本日经BP社曾在一篇报道中以《硅谷模式青春依旧》为题,高度评价了NetScreen公司逆境上市过程。住友商社董事中井户信英也指出,“即使是IT每况愈下,但仍可以从硅谷找到很多在网络安全等高速成长领域大有前途的风险企业”,该财团在NetScreen创建之初就与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等风险投资商一起投资了4亿日元。
邓锋在硅谷创造的神话还远不止这些。2004年2月,NetScreen公司被全球第二大网络设备制造商、美国Juniper公司以40亿美元收购。当时,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首席分析师杰夫·威尔森曾对硅谷这一重大收购事件做出过如此评述:“Juniper在电信路由市场上有实力与思科竞争,但要与思科在企业市场上竞争就需要有安全产品线,因此买下NetScreen揭开下一波竞争的序幕。”
NetScreen公司被许多人看作是华人企业家在硅谷创业所取得的最大成就,邓锋因此也在2002年获得美国北加州年度杰出企业家奖和2003年最高创新奖。在硅谷,许多从事过技术工作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愿意成为一名风险投资家,在技术、资本、市场之间架起持续创新与创造新财富的桥梁。在将公司卖给Juniper之后,邓锋与柯严以“硅谷人”的方式转行做了风险投资。
2005年,邓锋发起创建了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并于今年5月完成了北极光创业基金一期(NLVCI)的募集任务。NLVCI规模为1.23亿美元,将集中投资于与TMT领域(通讯、媒体、高科技)相关的具有中国战略的企业。现在,北极光已在中国投资了一系列优秀的创业公司,包括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珠海矩力,国内著名无线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制造商展讯通信,中国规模最大的母婴用品销售商红孩子及知名网上婚介百合网。
尽在硅谷,你无法不想到创业,在那充满激情、甚至创业冲动的环境里,每一个人都会充满灵感和奇思异想,而且都会不断的尝试,创业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到美国不久,邓锋的创业热情很快被点燃,并且一发而不可收。
尽管人们已经把在硅谷创业当作一种思潮,但硅谷首先是一片地理区域: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南端,是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一块30英里长、10英里宽的狭长地带。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的一片海洋,为山海所环绕。硅谷地区集中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和财富神话。惠普、IBM、英特尔、SUN、eBay苹果、施乐、雅虎、网景、亚马逊、Google等一大批著名企业都诞生在这里。
硅谷的特色就在于它孕育了这些企业,许多当年对硅谷的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所组成的小网络,如今已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在那里,所有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他们可能曾是一家大公司的同事,比如英特尔或惠普的同事;他们可能是校友,斯坦福的同班同学;他们可能同属于某个族裔或某个团体,如邓锋就曾是华人科技组织华源协会的会长;硅谷人或者是同行,如芯片设计师、风险投资家;他们或者得到了相同投资者的投资……
这种相互联络的社会网络形成了特殊的硅谷文化,融入其中的最好方法是遵从硅谷盛行的商业哲学:鼓励开放、学习、信息共享、创意共生、灵活性、互相反馈及对机会和挑战的迅速反应。在良好的游戏规则、精英文化、开放商业环境、专业化商业服务等共同因素推动下,硅谷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支持持续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充满活力的栖息地。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硅谷,邓锋遇到了清华大学同宿舍同学、在思科工作的柯严。1997年,邓锋在打篮球时又结识了第三个伙伴谢青。当三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凑在一块的时候,已经开始盘算着NetScreen的模式。开始的时候,三个人都没有辞去各自的工作,而是在邓锋家的车库里,每周六就创业项目碰一次,后来每周两次,再后来每天晚上都见面。
三个年轻人选定的创业方向是做网络安全产品。他们认为,尽管当时世界上有30多家公司做网络防火墙,但以软件的方式使防火墙大大降低了网络速度。“Cisco在路由器方面的成功告诉我们,将防火墙、VPN、网络带宽管理等功能全部集成在一个统一结构的硬件平台中,是网络安全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邓锋指出。
硅谷就是这样,因为人员的流动性使得技术的边界是相互渗透的。在大公司的示范作用下,创业者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被复制的商业模式,同时运用创新思维重新组合既有技术模式成功创业。邓锋将这种硅谷式创新称之为“破坏性技术”,他对此的理解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破坏性技术”并不是邓锋原创的创新思想。虽然硅谷在二十世纪90年代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创新地位,但也为这一荣誉付出过深刻的教训。在硅谷,关注度最高的失败案例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电脑。
斯蒂芬·乔布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CEO,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凭借着极富想象力的创新意识,苹果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出了非常卓越的个人电脑产品。可以说,苹果电脑是那个时代在技术、性能、样式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的产品。但遗憾的是,固执的乔布斯没有将苹果电脑在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错失了将苹果技术确立为行业标准之后,苹果电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优势被英特尔与微软的联合体打败。当1995年微软推出视窗3.0时,就注定了苹果电脑只能走下坡路,乔布斯当时也因此被自己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
苹果电脑的失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它说明了在技术上成功但在战略上失误的企业最终的命运。苹果电脑最大的问题在于,产品创新变成了“技术爱好者”的自我价值实现。作为CEO,乔布斯过于专著技术本身的创新性与成就感,而忽略了市场的变化。
硅谷人开始反思乔布斯失败的原因。人们很快从约瑟夫·熊彼特那里找到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