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了黑与白的种族问题
1989年,坊间出现了斑尼顿以「黑与白对比」为标题的平面广告,诉求主题为大家所关切的“种族平等”问题,并以尖锐的表现,突显今天的“平等”已跨越了传统认知。广告播出后,即造成前所未有的轰动,不但引起媒体争论不休,还屡获国际广告大奖。最后,却遭美国当局禁止播放,因为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人过去恶名昭彰的黑奴与种族歧视的历史创伤。
一条婴儿脐带,再起争议高峰随后,斑尼顿又推出“真实篇”广告,以脐带未断、全身仍血迹斑斑的初生婴儿为主画面,传达“新生命之美”的主题,同时亦向世人宣告,人类生命由“爱”而生,婴儿则代表生生不息的“爱”。这则广告在整个欧洲掀起了空前未有的争议,并被拿到“佛雷米须”博物馆展示,以示伟大母亲之意。
种族主题,再惹争议
1991年,斑尼顿春夏装上市,再度以白人、黄种人、黑人的尖锐反差来表现广告,画面上三个不同人种的儿童,顽皮的伸出舌头。据托斯卡尼表示: “广告主要是传达一种色彩概念,尽管三名儿童的‘颜色’不同,但他们伸出来的舌头是完全相同的。跟以往一样,广告一播放出来,议论声四起,在阿拉伯国家的眼中,认为这是则春宫广告,一律严禁播放,在德国和英国则荣获广告大奖。
1992年,斑尼顿的广告又一次骇人听闻、震惊全球,以“致命的艾滋”为主题,揭露真实的垂死病患及其家人痛苦的心路历程,反应出世纪绝症的可怕,呼吁大家注意防范艾滋感染。至今,病患大卫.柯比的父母仍拿着该则真实的广告,献身于反艾滋感染的各项活动。
这波广告,在美国社会引起很大的回响与热烈支持,为斑尼顿赢得不少好评。其实,该广告正好说明了,创作者托斯卡尼“反应事实真相”的创意概念,他表示:「我把这则大卫.柯比及其家人的广告,称做现代版“圣母恸子图”,它是活生生的真实故事。今天我们在博物馆所看到的文艺复兴时代麦可安吉拉之圣母恸子图,很有可能是庸品,耶苏基督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但大卫.柯比的死,却是你我眼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