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零售市场对其供应商有四项基本要求
1,美国大型零售业要求供应商设有EDI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美国大多数产业鏈的上下游以及左右之间,都是以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连接,以完成供货,运输、支付等一系列功能。例如,美国零售商品的库存期平均为8天,商埸对所销售的商品均设有最低库存量,当商品接近最低库存线时,就会自动向其.供应商发出补货指令,供应商接到补货指令后即刻备货,其指定的货运公司又会自动提供服务,在约定的时间,准时按量将货运送到指定地点,及时满足销售要求。同时,指定的银行又会自动将零售商应付的货款划拨给供应商。
2,美国零售业要求供应商在美国当地设有发货仑库。这些发货仑库应该有品种齐全,数量适当的存货,能对零售业的供货要求作出快速反应。因此,有的供应商为缩短物流,在全美各地设有多个发货仑库,而且有指定的货运公司提供优质服务。发货仑库的存货,则要求由工厂及时提供保证。
3,美国零售业要求按照美国的信用体系与供应商作资金结算。也就是供应商向零售商供货,对不同金额的货物均有一定的Term(放帐期)。由美国的信用体系对卖买双方作信用评估,可以使供应商放心的按信用额度线发货,并能按时收到销售货款。美国的金融服务并可以向供应商提供Factor融资,亦即收购供应商对采购商的债权,使供应商尽早回收货款,保证有足夠的流动资金使生产正常运转。
4,美国零售业要求供应商无条件的接受顾客退货。
美国零售业接受顾客退货,是其传统特色与惯例,只要有发票就行(在一定期限内),不问原因,包括包装已经打开,已经使用过的。这与美国消费群体的素质较高有关,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
以上美国零售业对供应商的四点要求,美国当地的供应商都可满足,并作为贸易惯例。这也是美国现代零售业的特点,它以顾客为上帝,以促销为目的,基于社会化信用体系与金融服务,依靠高科技进行管理。
中国许多品牌企业可以成为优秀的制造商与传统的出口商,对上面所提四点,有些中国生产企业在国内还有可能不同程度的满足,而到国外就很难作到了。虽有少数中国企业在美国设有分公司或“窗口公司”,这是他们迈出开拓海外市场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它们大多数还只是充当海外办事处的角色,并没有将产业链真正向下游延伸,不具有作为零售业供应商应有的基本功能。中国品牌企业还不熟悉美国现代零售业,不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服务业,自然进不到美国零售业的供应链,无论多好的名牌商品,都进不了美国的零售市场,不能成为消费者手中的商品。
国外大型零售业的高明之处,不论是美国的沃尔玛还是欧洲的家乐福,麦得龙,甚至印尼、台湾的零售业,他们的管理模式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在本土可以运用自如。到中国设店,雇用中国的员工,卖中国的商品,同样也可以作得到。由此可见,能否作到,不在于地区与产品,而在于观念与管理,在于对现代零售业的理解、对现代服务业的接受与运用。到此,我们也应该回答一个问题:不少中国企业既然可以满足向在中国的外国零售商供货的要求,为什么不能直接向国外的零售商供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