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注意到如家的团队真是黄金团队,像沈南鹏还有一些创始人,我注意到媒体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提法“新上海企业家”这样的概念。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我们作为一个如家的顾客在思考,为什么周围有那么多经济形式上连锁酒店,如家能够成为行业领导者?资本运作是一块很重要的元素,和资本是很完美的结合,不是机械的组合。
孙总能不能详细说说如家运营有什么杀手锏?如家这种运营风格的细腻,包括品牌的关注度是不是跟上海这种区域文化有关系?很注意精致,跟上海菜一样很精致很细微。孙总能不能把商业秘密跟我们分享一点运营方面的诀窍?
孙坚:这两年来我加入酒店业以后,从酒店本身的从业者对细节的关注,对标准的理解,事实上超过很多行业。为什么说如家能够让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让本身固有的已经有很好的东西能够放大,能够扩大到这个层面上,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在机制上。
当我们引入全市场的机制,我们对产品收益、企业的收益,我们对产品跟顾客的对接。这个对接我说的比较坦白一点,不仅仅是满意度,跟我资源的匹配性来说,我怎么让我的员工能够尽可能用一致的标准,把强项的东西更强项,酒店行业的标准规矩不是很新,要关注的顾客也不是很新,怎么样把这些东西跟你本身的资源结合,跟你的投资模型结合,怎么样能够把你确定的东西执行到这个层面上来,这里面有一个机制问题比较重要。
我们的机制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我们提倡当家作主人的机制。你的收入有基本收入和绩效挂钩,不是一个人挂钩,而几乎是所有人的挂钩。一个酒店的总经理也好,一个员工也好,有一个非常基本的收入,但是你还有挺大一部分收入是来自于这个酒店整个的经营状态,而且不仅仅是经营状态。
我们用一个平衡积分卡去考核,经营占一个部分,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酒店的基本质量包括员工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都跟最后的收入挂钩,我们不希望你只关注经营,就像戴老师说的你的质量品质怎么维护,这些能够建立或者尽可能维持你好质量标准的前提。
把这些综合在一起,实际是创造一种理念,实际是告诉你,你不是做一件事而是做很多件事才能把酒店做好。第二,做好了你也有更多的收入。我们的员工很关心酒店的经营,关心每个季度每半年的暗访也好,总查也好,因为他们知道每个细节如果是失误的话,会影响到个人的收入。
这种机制先是模型化强化,但是事实上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培养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你其实和企业挂钩在一起,你不仅仅要关心今天的收入,还要关心更多其它的东西。
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由于这种机制下我们又加入了IT的创新,利用信息上面的技术,使一个传统行业更加丰富。即使现在用电话比原来要先进一点,但是你跨区域的管理和沟通还是非常局限的,没有办法或者没有有效的办法让更大规模上的平台能够建立。IT技术恰恰帮助连锁企业,帮助像如家这样的企业建立客源、酒店、管理这样一个整体的资源共享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要说核心肯定有很多,但是我觉得一个机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另外技术的运用可以让你放大。
戴斌:我觉得是集成和超越的问题,并不是说从无到有。对如家来说,中国的企业酒店业最缺乏的是集成的能力。集成之后能否超越,跟团队的背景有关系,是一种商业模式。如家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而不是某一个点的成功,把这些东西集成到一个商业模式,单独某一个模块别人都没做过我相信也不是,但是集中到一起就是创新。
从产品创新到价值链创新
主持人:实际不是一种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刚才讲到的资本,,包括人才的组合,包括对于品牌理念的理解。坦率说我把如家看成一个是IT公司,孙总对于系统这块有没有引以为傲的?
孙坚:我们借鉴了其它行业的经验,连锁业在中国不是很新,但是在酒店行业比较新。在国内沃尔玛是很大的连锁行业,很多的连锁行业都是在国外。从系统打造来讲,我们是更新,前面运用了很多技术也好,品牌也好,我们把一种理念的变化,把纯粹的产品做成产业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