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丽华 1993 年在常州成立,创始人蒋建平在常州承包了一家老年公寓的食堂,一边为老年人供餐,一边做起了电话订餐的外卖业务。1997 年进入北京市场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扩张到十几个城市,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外卖公司。
另外,丽华在网络化方面其实一直都比较超前,至少是不落后。比如它在 2000 年就开始了推出了自己的订餐官网,而且用现在的话说,交互和界面都很友好,信息陈列简单明了,根本不需要注册,就可以直接下单,当时为了鼓励用户网络下单,而不是电话订餐,他们也有意识地用优惠进行导流。但对于这今年爆发起来的移动互联网,丽华则显得并没有那么敏感,“我感觉移动互联网火起来的时候,丽华主要还是在 PC 端,而且我印象中官网 10 多年都没有怎么变过。”艾米说,而且它没有推出自己的 app, 之前也不在任何一个外卖平台上。”
在张畅觉得包括丽华在内,很多外卖公司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那句话的后半句是,“我们希望适应平台的存在,找到共存的方式。”这大概可以解释他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犹豫。
丽华的竞争对手其实没有变过,但它曾经打败对手的武器现在成为了竞争对手的优势
在北京写字楼最密集的国贸地区——这曾经是丽华订单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丽华的送餐小哥在下单后的第 40 分钟匆匆赶到,他告诉《好奇心日报》,他所在的国贸分公司的订单量从去年的每天三四百单,下降到了每天一百多单。由于单量下降,公司已经在上个月取消了“跑片送餐员”。
在丽华风头最盛的那些年里,它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街头巷尾那些散落的小饭馆。但在那时候,中小型餐饮基本没有资金和实力去自建高效的外卖团队,即便有些店会派伙计送外卖,受规模所限也难成气候。
丽华的竞争力在于,能大规模地提供标准化产品。它的外卖模式节省了繁华地段的租金成本,通过规模化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扩大了产能,降低了成本。看上去是一个丽华对小饭馆进行“降维打击”的故事。
但现在丽华面临同样的困境。
说到底,现在丽华的竞争对手本质上还是那些散兵游勇的小饭馆,但这些小饭馆有了饿了么这些技术平台的加持,获得了规模化的能力。
这种局面的变化就像一只大象面对一群小蚂蚁,现在,外卖平台给每个小蚂蚁都插上了一对翅膀,即便大象也获得了同样的翅膀,但却很难和蚂蚁飞得一样高。
看上去是一个商业轮回。
和外卖 O2O 们相比,丽华快餐同样面临难以规模化的问题,尽管这种对比可能不太公允。丽华历经 23 年,进入了十几个城市,每次扩张都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固定成本,雇佣更多的人。而饿了么在短短几年内就铺向了 200 多个城市,接入更多店家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降维打击。
另一个可以参照的例子是麦乐送,同样是自建物流,承诺 30 分钟送达。一位熟悉麦乐送的人士告诉《好奇心日报》,麦乐送在入驻外卖 O2O 平台后订单量增加,由于这块业务的利润率比堂食更高,这成为麦当劳新的增长点。和丽华的区别在于,麦乐送建立于麦当劳大量门店的基础上,所需的额外成本很低。
外卖 O2O 平台几乎是赋予了线下所有餐馆外卖的能力。每多一个街头小饭馆进入外卖平台的列表,丽华面对的竞争对手就多了一个。这也就意味着,它原来的那些竞争对手们现在和它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丽华原来做对的那些事情,现在也成为了这些竞争对手们努力提升的东西。
丽华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寻求改变
为了扭转人们对丽华“工作餐”的印象,他们最近增加了“圆盒系列”。和以往的长方形盒子、偏传统的包装设计不同,这个系列采用黑色包装,设计更简洁。
菜品从原来的“两荤两素”变成了一款主菜搭配小菜,三款新产品分别是香焖鸡米饭、红烧狮子头和川香牛肉饭。对于走标准化路线、产品总共不过 20 来种的丽华来说,三款新品已经是个大革新。从 2013 年开始,丽华每年 4、5 月都会搞个“美食节”,一两周推出一款新品,销量好的就保留下来,作为常规菜式。现在丽华有 28 种左右的菜品。
圆盒系列新包装
“命名时也不叫‘xx 元套餐’了,听上去太像工作餐了,现在叫‘香焖鸡米饭’。” 今年夏天,丽华还计划增加宵夜,借欧洲杯、奥运会的契机,从工作餐向休闲餐饮拓展。 这些都是针对年轻人需求做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