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都可以对 JNBY 说上几句。要是换李琳说,她会说:“要说文艺范儿,我觉得有可能。”加拿大《当代艺术》杂志曾经在北京做过一个访问,李琳喜欢艺术,她兴冲冲地跑去北京做了录音助理,在不少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里发现了 JNBY 的顾客。
Q:你们希望做服装品牌里的高古轩吗?
L:不不不……我是想说,如果足够坚持的话,资本倒过来不会摧毁你。但如果你要我给心中的画廊排序的话,高古轩 top 20 都不到。我只是说,它的运作是很成功的,它在全球有那么多画廊,手上那么多艺术家,也不是谁都能 handle 得了的。
Q:你喜欢什么样的画廊?
L:我自己喜欢那些艺术家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他,一起成长,到了巨星的时候,依旧一起合作的那些画廊。西方有蛮多这样的。
Q:基金投资进来之后,做决定时考虑的会和过去不一样么?
L:我觉得会有。最大的不同是,基金公司会提很多管理上精细化的要求。我没有在大公司呆过,很年轻的时候就自己做,很多部门都是从零开始,好像需要这么个部门,就弄一两个人,慢慢撑起来。组织架构是有,但管理精细化没有。比如一个很大的变化,他要求派预算,销售也是这样,比如明年大概会开哪些新店,大概在什么数字。
Q:在扩张数量,基金公司会提建议么?
L:那个还好。我自己在乎的地方,跟他们谈的时候,我还蛮坚持的。比如开店,像北京这种城市,从我的角度,就不希望数字再增长太多。理论上,有好的场地出来,我宁愿把不好的地方关了。总数差不多,但是位置、面积会有变化,店铺形象会更好一点。
Q:在设计风格上呢?他们会要求更大众化吗?
L:服装设计风格,他们也不太干涉。基金公司对时尚并没有那么在行,他们觉得好卖就是好看。他们告诉我,在投资我们之前,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去商场我们所在的楼层买了几十件衣服,找人去挑,告诉他们牌子,只有我们的产品在看不见商标的情况下,都挑的出来。很多牌子的衣服混一块儿,消费者挑不出来。他们就是投得这一点。识别度比较高。
Q:你自己会在女装设计风格上有新的想法吗?
L:我有时候也希望不把个人的眼光加到团队上。我老觉得我已经 45 了。理论上,已经不是我们的目标客群。但有些东西是可以的,比如我喜欢材料用得好一些,这些还是会和他们商量。但我们的牌子还是面向更年轻的群体,团队里有 80 后、 90 后的女孩儿。有些东西,我看了会说,我不喜欢,但很多时候,他们会坚持。有时候会有几个回合。他们非常坚持的话,有时候也会听他们的。
Q:你如何看待外界对 JNBY 风格的评价?
L:我觉得外界对风格的评价没所谓。而且人人都说好的东西,还是蛮让人怀疑的。
Q:但你们总会想要传递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什么?
L:……没仔细想过。过去我想过找小女孩,女人和老太太拍一组大片,然后说,喜欢自然的女人没有年龄。我觉得热爱自然的人是我们的客人很正常,比如说一个热爱园艺的人,但不热爱园艺的就不是我们的客人么?这也不对。所以我不太爱去做那些定义。
Q:会觉得,这几年文艺风比起前几年没那么流行了么?
L:我们牌子从来没有成为最流行。不过,如果你说我们文艺范儿,我觉得有可能。我上次去北京的时候,加拿大《当代艺术》杂志在北京做了一个采访,我帮他们做录音助理,所以跟着跑了很多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我发现,这个相关领域的人很多是我们的客人。
Q:这两年和街拍摄影师的合作,和 VICE 的合作,是希望传递特别年轻的感觉么?
L:男装主设计师是 77 年,手下的设计师全都比他小。女装设计师都是 85 后,90 后为主。其实品牌的年龄跟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个上了规模的牌子,给人的印象很多时候跟价格也有关系。比如一个 20 岁的女孩,要买我们的衣服,就要爸爸妈妈给她出钱。设计师品牌虽然更贵,但本身的消费群就那么大。我们这个品牌覆盖群要大很多。
Q:这些年轻设计师在设计上会更大胆一些吗?
L:我们的 collection 很大,一季女装有 300 多个单品。 15% 范围之内的,胆子可以很大。
Q:这几年有越卖越好吗?
L:女装变化不大,增长也有一点,但不像 2011 年前那么快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整个市场都这样。对我们来讲,是因为在 2011 年之后,店铺数没有增加过。有时候开多店,费用增加很多,效率不是很高。女装比较早开始我就说做调整,把店铺换好,不要开(那么多)。但童装新品牌上得很快。男装正常。
Q:有没有上市的计划?
L:大概明年下半年在香港 IPO 。原来不打算上市。但是因为有了基金的投资,你知道,基金的钱总是要到资本市场上挣回来的。
Q:这会让你们的品牌定位更明晰吗?
L:这是品牌部到现在还抓耳挠腮的事情,但我们主创团队都对这个不感冒。
Q:但那之后,投资者会很看重门店的扩张。
L:我们集团还有别的牌子,还可以发展。“速写” 做了 10 年,才 100 多家店,童装 jnby by JNBY 也才 100 多家店。童装的销量非常好。
Q:家具品牌“悖论集”打算怎么做?
L:现在淘宝上开店,可能还要做个“悖论集”的样板店。设计师是我弟弟,叫李明。他之前在法国学建筑,给我们做过门店设计。他是个爱当木匠的哲学家,比我还不考虑市场,不考虑大众感受。
来源: 好奇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