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日报都着急了:互联网时代 不跨界就有人敢过来打劫
4.“卖船”模式,转变经营重点,关注非传统的媒体业务。但这种模式不具有代表性。
以上所说的模式划分只是认识上的,在实践中往往会呈现出更多混合复杂的情况。
目前就媒体融合发展而言,还没有成功的样本。大部分传统媒体,还都没有实现采编业务、组织机构和资本方面的全面融合;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有的只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平移到了新媒体平台上;各个新媒体产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整合;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传播平台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即使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传媒十分成熟的美国,似乎也没有成功的范本。今年6月,我去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调研,他们也同样在为报纸内容怎么上网、收不收费而纠结。
融合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依然还在探索之中。目前,全世界的传统媒体基本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都有机会弯道超车、脱颖而出。这对每一个中国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媒体融合怎么做?
在实践中,各家媒体已经形成共识:必须融合。但媒体融合发展不仅表现在传播渠道和传播形态的变化,更涉及到背后的资源整合、生产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组织和管理融合等,甚至包括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深度融合。
融合首先要打通。一个集团下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前好像一个大杂院,一家一户,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餐。现在要把每家每户的小灶改成大厨房,让大家汇集一堂,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
这些年我们走访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媒体,他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首先让做报纸的、做网站的、做社交媒体的采编人员,坐在一起、干到一块。
比如BBC,以前他们和我们一样,楼层分隔、部门分隔,各干各的事。现在,他们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办公平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座位打乱、深度融合。记者们甚至没有固定座位,走到哪,找张桌子就干起来。一开始很多人抱怨,很不适应。但现在,找人更方便了,沟通更顺畅了,新老媒体互融了,效率更高了。
打通之后是整合。光坐在一起还不够,还要形成合力,就需要在背后的机制、流程、人员配备等方面,整合资源、有破有立。
再就是提升。融合产生火花,融合激发生产力。我们设想的媒体融合发展,如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一样,最终改变的是传媒业的整体面貌。
媒体融合最重要的是:采编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采编运营结合、用户关系重构、借助技术和资本市场启动融合引擎。下面就这5个方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1.采编流程再造
去年,我到瑞典调研《每日新闻》报。我们去之前的一个星期,他们刚刚对采编流程做了全新调整,推出了融合纸媒和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墙”。整个编辑室是个扇形结构,“编辑墙”的所处位置就在凝聚每一根扇翅的螺丝位置,很有寓意。每天上午11点,执行副总编在这里召开策划会,把当天的需求挂框上墙,由编辑、评论、网络、广告等各个部门自己来填空,流程再造。
目前在融合发展的探索上,模式和路径各有不同,但整体方向一致,都是在流程再造上寻找突破,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形成团队作战的合力,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2.组织架构调整
在采编流程改造的过程中,媒体大多是“做增量”。较之“改存量”,“做增量”更便捷,不会触动现有格局,也不会大动各方的既得利益,同时还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失败风险。
“做增量”当然需要,这是一种探索,但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改存量”的时刻,只有调整了现有组织结构,才能适应媒体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
早在2007年10月,BBC就开始着手重组编辑部,将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整合成两大“超级编辑部”——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多媒体节目部。新闻资源在“超级编辑部”里得到了有效的循环和利用,减少了过去各自为战、重复内耗的情况。
欧美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建立类似中央厨房式的编辑部门,来合并、打通采编的各个流程。
现在,我们的媒体也都纷纷设立了相关的新媒体部门,但从内部流程上来说,还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报网融合,只是新增加了一个部门,协调起来仍然很吃力。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还是两个“山头”,甚至新媒体业务之间也相互孤立、各自为政。利益格局不打破,组织结构不调整,这些所谓的新媒体业务不可能成为新媒体矩阵。
如果没有全新的组织架构支撑,媒体融合就像是一辆汽车,有了全新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没有一个匹配的底盘,一切也都是无法实现的。
3.采编运营结合
我们这些办报的传统文人,往往羞于谈及运营。但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文章、图片、一份报纸的概念,现在更加强调的是“产品”的概念。是产品,就必须有运营、有开发,就需要寻找一定的商业模式。能不能自我造血、能不能盈利,是判断媒体融合发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美国硅谷,与新技术、新应用同样受到重视的是新的商业模式,是迅速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我刚去过土耳其,据说那里被搜索市场广泛看好的不是本土企业,也不是搜索巨头Google,而是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相当于中国的百度)。商业上的成功,有力拓展了俄罗斯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利益为纽带的商业网络,更容易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纯粹的文化传播难以起到的作用。商业模式,应当成为我们考察媒体融合的一个新视角。
4.用户关系重构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于和用户的关系上。新媒体是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的信息作为巨大的财富。
现在,有些媒体转型,就是办个网站、开个微博,穿上一件互联网的外衣,没有树立“用户中心、开放分享”的传播理念,缺乏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还是假了点。
新媒体不仅拓宽信息源、扩大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分析用户需求,强调用户体验。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精确投递,将更好的产品迅速传递到用户的手中,与用户共鸣,共创价值、价值共享。
怎么把“读者”、“受众”转变为“用户”?怎么以用户为中心?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前你端什么菜,他吃什么菜;现在是他点菜,你做菜;甚至,你还要猜出他想吃什么菜、爱吃什么菜,做好给他端上来。新闻的分众化和精确推送,不就是这样吗?
说起来复杂,实际上已经司空见惯。比如新媒体设置议程,话题可能来源于一个个体,也可能从众多新闻报道中自然筛选出来。这种筛选,是众多用户的网络习惯造就的。再比如新媒体扩大影响,放大话题,目的还是迎合用户的网络习惯,借势造势,推波助澜。还比如汇聚舆论。这是新媒体实现的,还是用户实现的?我认为是共同作用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