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惹争议
央企推行股权激励尚需完善治理机构
央企高管薪酬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近日,中国北车公布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拟向343名核心人员授予8603.7万股股票期权。在大型央企推行股权激励中,中国北车虽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其尚属于先行者之列。专家指出,大型央企实施股权激励无可厚非,最关键的是完善央企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的所有者能真正监督企业的经营者。
“自2009年末至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密集发布了多项文件和讲话,积极推动央企高管股权激励,让人们看到了股权激励破冰在即的迹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高继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早在2006年国资委就开始探索股权激励的方法,但在操作层面一直非常谨慎。目前,股权激励仅限于几家小型央企上市公司内实行,如烽火通信、中国海诚等,鲜有大型央企的身影。保利地产是首家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央企地产公司。此外,中国建筑股权激励计划,仍还在等待监管层审批。
“由于大型央企的特殊身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进程较难推进。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以‘分红权’激励的方式,替代敏感的股权激励形式,实现对央企高管的中长期激励。”高继红表示。
不可否认,央企实行股权激励计划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高继红看来,通过对高管层的股权激励,将经营层的长期利益与企业捆绑,是将央企管理层的激励市场化的一种方式。目前央企领导人普遍薪酬偏低(央企高管平均薪水约60万元),与其承担的责任、压力不相匹配,同时也容易滋生短期行为、创新动力不足、道德风险、分配不透明、职务消费不规范等问题。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化解以上问题。
当然,利弊总是相生相伴的。“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在央企高管股权激励设计时容易引发公平性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此外,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可能会出现经营层通过非法手段操纵公司股价获得高额回报,同时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现象。”高继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