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的吃水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那些被迫与奢侈品牌“分手”后的代理商该何去何从?“吃水”问题成为生存的头等大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种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代理商开始打造自身的品牌,希望在业内拥有良好的美誉度。一些聪明的代理商往往在一个品牌代理结束前,就已经谈好了新的品牌。
更直接的是从“乙方”变成“甲方”。最知名的实例当然是早在1987年就以5000多万美元收购了法国品牌都彭总公司的代现商迪生创建。在中国,也零星出现过代理商收购品牌的例子。不过,收购一个足够强大的品牌从而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对大部分代理商来说还只是一个梦想。
与此同时,另一种代理模式的奢侈品零售业态——奢侈品综合店也在悄悄扩张。2009年10月才成立的奢侈品综合店品牌CASA MILANO继在上海、大连开出三店后,将在五号停机坪(G5)开设其在广州市场的第一家店。
奢侈品重要渠道之一的OUTLETS也动作频频。继广州友谊集团宣布联合长隆共同投资打造名牌折扣店、丽柏广场传出计划建造国际名牌折扣店后,中国奢侈品OUTLETS品牌芭蕾雨项目也宣布启动。
还有专家指出,未来,专业的奢侈品连锁机构会不断涌现。比如DRC将成为世界第一个奢侈品功能鞋的专业连锁机构,世界健康鞋第一品牌Dr.Comfort舒适博士已经入驻。2011年1月10日在金融街购物中心旗舰店开业即是DRC布局中国的重要一步。
一向关注中国奢侈品销售的专家陈冰也表示,奢侈品的消费渠道也将呈现多元化,“奢侈品之所以奢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销售渠道的限制,谁能掌握奢侈品资源谁就将取得胜利。”他表示,在海关总署54号令等关税政策之后,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从渠道而言,奢侈品市场就将形成专卖店、网购、奢侈品综合店、OUTLETS等多个渠道争抢市场的局面。
观 察
奢侈品牌战略转移的背后事实上,奢侈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主动出击已经不满足于渠道层面,不少奢侈品牌已将触角伸向了生产环节。尽管对于品牌形象极为看重,而且很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也不完全接受,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不少奢侈品牌已陆续将工厂挪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国等国家。
从2000年开始,Coach便将九成以上的工厂陆续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亚洲国家。转移完毕后的第二年,效果随即开始显现。据了解,Coach商品的综合毛利率高达64%,甚至超过了LV的62%。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这一数字更是一路跃升至近年来的77%。
对此,一位商业专家表示, Coach在国内市场的名气不如LV,产品线定价也较低,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毛利率,得益于生产成本的压缩。
将工厂挪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市场中,也让Coach对公司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根据Coach的一份市场报告,到2013年,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高级手袋及配饰市场规模很可能会超过25亿美元,远远高于目前12亿美元的销售额。
据统计,世界顶尖的奢侈品牌中,80%左右进入了中国市场。而在中国部分省市,为了引进奢侈品大牌,一些商场不惜采取送装修等“倒贴钱”方式吸引奢侈品牌入驻。业内人士分析,奢侈品牌在华收回代理权,布厂开店,除了提升利润空间外,还有可能进一步掌控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话语权。全球奢侈品牌在华拓展已经进入主动增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