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TCL多媒体(1070.HK)、四川长虹(600839)、深康佳(000016)、海信电器(600060)等本土彩电企业都发布了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几乎无一例外,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国内彩电巨头销售增幅放缓,毛利率下降,这一状况到第二季度进一步恶化。其中深康佳利润净利润仅5088.75万元,同比下降36.63%;四川长虹上半年实际业务亏损2000万元。唯一例外的是行业龙头海信电器,其净利润鹤立鸡群,高达2.47亿元,同比增长47.80%。
南京中电熊猫家电公司副总经理周坤透露TCL等国内一线厂商库存多在60万台左右,有些可能更高,即使不再采购,至少需要两个月以上才能消化。对整机厂商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大量液晶电视产品库存使得公司不得不提前计提面板存货跌价准备,削价去库存化则大幅折损利润。以32英寸液晶面板价格为例,4月份价格超过200美元,至八月已经下调到165美元,跌幅超过17%——在正常年份,家电企业通常平均利润亦不及3%。DisplaySearch大中华市场副总经理兼大尺寸LCD研究团队主管谢勤益对《环球企业家》称下游市场需求逊于预期,上游液晶面板存货贬值,外购面板的厂商下半年难逃旺季不旺的窘境。
Frost & Sullivan家电行业分析师季宸东透露目前普通液晶电视面板每半月环比跌幅约为2美元,预计价格下降趋势年内得以持续。作为彩电的基础关键部件,面板和模组占到整个彩电成本的70%-80%,一般而言,液晶面板供应商每月均有两次主动定价,且提前采购时间通常超过3个月,国内厂商因此整体陷入产业被动。
以液晶面板为例,其核心部件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背光源、液晶材料和驱动IC,几乎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外资厂商手里。其中玻璃基板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7%,是面板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全球的玻璃基板供应中有99%以上的份额集中在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寥寥几家。仅康宁一家就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占液晶面板总成本11%的偏光片,国内虽有深纺乐凯、温州侨业和盛波等供应商,但能批量供应的只有低端产品,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企业。季宸东表示,除模组本地配套率较高外(如海信等企业),其他上游配套产品对进口依赖程度都很大,对冲价格风险的能力普遍很弱。
一名知情者称,由于缺乏核心面板资源,国内彩电巨头通常被迫陷入即生产面板又生产整
机的竞争对手的“价格陷阱”之中。通常的做法是国内彩电巨头在产品销售旺季囤积采购大量面板资源以应对旺季放大的市场容量,而面板制造企业则会在国内企业完成采购后,大幅拉低面板资源的价格,使大陆企业采购的面板资源背上沉重的“成本差”,最终形成库存。由于掌握面板资源的定价权,外资彩电企业在面板销售环节已实现盈利,整机只是作为其钳制国内彩电企业的价格杠杆,一旦打起价格战,国内企业将血本无归。
外资步步紧逼的趋势日益明显。今年以来,外资品牌纷纷放下身段,降低产品售价,三星、索尼等降价幅度达到20%-30%,其售价已逼近甚至低于国产品牌,同时还推出大量中低端产品,蚕食中国三四级和农村平板市场。
其中以夏普最为来势凶猛,夏普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中国本部部长菅野信行之前曾表示希望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0%以上,成为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份额最大的外资企业。
其7 月份即与国美售签署了一份价值6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从2010年7月1日到2010年底,夏普将在国美电器销售平台上实现液晶电视60亿元的销售规模。这是夏普有史以来在国内签下的最大订单,这一数字较去年与国美电器签订的销售额增长了70%左右。为了抢夺市场,一向高高自上的夏普甚至在家电下乡产品招标中推出多款产品中标。索尼中国总裁永田晴康也表示了公司设定的2010财年销售目标:全球计划售出2500万台电视,其中在中国市场销量计划提升100%。
“第三季度面板价格还将大幅下降,幅度会更快,国内厂商恐怕更难适应。”谢勤益称。推动下一轮面板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将是产能供应过剩。自2009年以来,在大陆投资液晶面板的企业已超7家,包括京东方、夏普、三星、LG、TCL、奇美、友达等规划产能将近1亿片且不断有新者涌入,占全球面板产能一半以上。
“面板新军”京东方与TCL投产之后将面临产能消化和价格大跌双重煎熬,其巨额投资面板工厂很有可能面临产品一上市即大幅亏损的窘境。“背负亟待消化的巨大库存,国内整机企业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沉重。形势将有利于战略趋向于全产业链的外资巨头,今年可能成为液晶电视行业的拐点。”季宸东担忧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