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国美营业收入为426.68亿元人民币,较2008年的459亿元下滑了7.02%。公司将营收小幅回落的原因归于2009年净减少133家门店。不过,净利润同比增长却高达34.45%,由2008年的10.48亿元上升至14.09亿元。
各方都在静静观察这个商业帝国的转身,而陈晓则不得不为国美电器多年扩张的庞大疆土寻找一个继续发展的生存路径。以陈晓为首的国美高层马不停蹄地与各供应商商谈采购,并抛出总价值达306亿元的巨额订单,稳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连续一段时间密集公关,显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众家电厂家纷纷声援国美。“在国美面临困境的时候,所有的供应商一致地力挺国美,”陈晓忆及当时仍由衷感激。
缓解了供货商的麻烦之后,国美开始计划转型。陈晓明显增加了对国美各门店考察的次数。“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会去五六家”,国美电器一高管说。除了陈晓,整个管理团队也会经常到一线去,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门店效率。
由店面扩张变成了提升单店效益,“关店”第一次在国美被当成坦然面对的字眼。去年,133家日营业额低于7万元的店面由此出局。
这是陈晓主政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门店改革。作为国美曾经的竞争对手,陈晓深谙国美的硬伤所在—“单店赢利水平低于竞争对手”,这是国美在“跑马圈地”过程中粗放式经营的后果。拥有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的国美必须将重心放在提高单店质量方面。
“去黄光裕化”戛然而止
在陈晓这一年所有的举动中,掀起轩然大波的还是引入贝恩资本。
黄光裕接受调查以后,国美面临资金链危机。据国美电器2008年年报显示,国美应付票据及银行借贷已达86.57亿元,而应付账款以及应付票据更是高达129亿元。还面临2007年5月发行的46亿元巨额债券在2010年的赎回压力。2008年年末,国美持有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仅约30亿元。
2009年1月,时任国美电器总裁的陈晓前往香港与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和投行进行紧急沟通,并进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谈判。6月1日,陈晓带领的国美管理层与贝恩香港主管竺稼带领的贝恩谈判团队,开始了独家谈判。
随着黄光裕的全资认购、贝恩最终以32亿港元成为国美的二股东。黄光裕及其关系人持有国美电器的股份为35.55%,仍为第一大股东。国美电器副总裁王俊洲说,陈晓跟知名投行的高管私交都不错,最终圈定贝恩,是因为它的投资额跟国美的融资需求最吻合,“并且承诺不追求对企业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