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乐器市场的开拓,前景同样不容乐观。记者走访一些音乐器材店了解到,南音乐器很少有私人买,大多是政府采购,但量也不会太大;而一些艺人使用的乐器,一般都是找制作高手直接订做,又不是易耗品,使用周期很长。如果是作为旅游商品销售,同样面临消费人群的局限,“不懂南音的人,根本不会考虑买乐器,作为摆设并没有独到之处。”涂门后街的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来了个国外的音乐发烧友,不懂南音但很想学,一口气买了两万多元的乐器,“十年才遇到一回”,平常倒是那些木偶卖得不错。
有业内人士戏称,传统文化演出是“用卖白粉的精力,赚卖白菜的毛票”。黄志军经营温陵南艺坊好几年了,对上述戏言不予评价,但他告诉记者,确实很难赚到钱,有人请演出的话,扣除凭票报销的费用,其他都分给志愿者作为补贴,温陵南艺坊本身收支很难平衡,有时候水电费都要文化馆垫交。
南音这个世界文化品牌,到底能否产业化经营?对于这个问题,黄志军哈哈大笑:“行不行,现在还不好说。不过,这是一个需要保护的文化品牌,而不是一个走向市场的品牌。”
http://blog.ppzw.com/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