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
在石化体系内的人,更关心的是自身格局的调整。
“我国企业竞争能力并不强,随着产油国产能的迅速扩张,全球乙烯产能已经过剩,因此现在我国如果再盲目发展乙烯产能,而不注意乙烯产业布局的调整,必将被市场淘汰,造成更大的损失。”上述中石化总部人士称。
据其介绍,改革开放后,辽宁、黑龙江、新疆、四川及湖北等很多地方政府对新建、改扩建乙烯项目的争夺异常激烈,希望通过乙烯项目在当地落户,带动本地石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正因此,我国乙烯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但乙烯产能却非常分散。
为遏制乙烯项目遍地开花,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乙烯工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下称《乙烯规划》),明确了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建设三大石化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并规定新建乙烯项目单线规模达到80万吨级以上;改扩建项目的平均规模达到60万吨以上。
但《乙烯规划》并未能完全遏制内陆省份对乙烯项目的争夺。湖北武汉、四川彭州仍通过积极奔走,分别获得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在当地投资建设80万吨/年乙烯产能的承诺。
曹晓晞认为:“从经济和产业发展角度来说是不利的。乙烯工业不但需要油气资源,更是耗能、耗水大户,内陆地区建设乙烯项目弊大于利。”
不仅于此,抚顺石化等一些本应被淘汰的中小乙烯产能在当地支持下,通过改扩建达到了乙烯规划的最低标准,也继续得以发展。
“这些项目都是‘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项目,作为业主,中石化、中石油等当然会考虑利润,因此这些项目不能说不合理。”孙伟善说。
而来自中石化内部的资料显示,中石化对项目投资有着严格的回报要求:其回报底线是12%,像乙烯项目这类大额投资,其投资回报率一般要求在20%左右。但接受采访的所有中石化人士都不愿对武汉乙烯项目的前景发表议论。
“对于低成本产油国乙烯产能的竞争力,国家发改委等正在进行调研评估,预计一年后能够得出结论,并在‘十二五’产业规划中予以反映。”孙伟善说。
言下之意,中国乙烯产能分散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但已经有人清醒地看到了格局发生的明显变化。
2006年前后,上海石化曾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包括15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在内的一揽子企业扩建计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始终未能获得批准。
2009年3月9日,上海石化董秘张经明告诉记者:“现在市场情势已发生变化,即使它们被批准,我们也不会再上马这个改扩建项目了。公司当前的重点是弥补产业链中短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