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
长期以资源提供者身份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产油国,于2000年前后,为了改变对资源出口的过度依赖,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向石油产业链的中下游扩张,并与中国一起成为近年来乙烯产能增长最迅速的地区。
在石化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的同时,新增产能将在最近几年集中释放。
根据舒朝霞在上述论坛上的介绍,2009年中东有922万吨乙烯新增产能将发挥作用(其中包括2008年第四季度投产的452万吨能力),同时有700万吨聚烯烃投产(含2008年第四季度的338万吨),我国280万吨以上的乙烯产能也将在今年释放,此后的2010~2011年中东地区还将有1000万吨乙烯装置建成投产。
ICIS负责聚合物业务的亚洲经理周碧林也在论坛上透露,据ICIS统计,2009年中东将释放321万吨聚丙烯产能,530万吨聚乙烯产能,其中包括低密度聚乙烯100万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19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180万吨,亚洲将是其新增产能的主要目标市场。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所长张福琴则预计,2011年中东地区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产能将分别达到1600万吨、1000万吨和760万吨,届时出口量将分别达到1377万吨、995万吨和482万吨。根据中东各国石化发展计划,未来80%以上的乙烯用于生产聚乙烯和乙二醇,且出口比例在60%以上;2015年聚丙烯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年,是目前的3.6倍,未来中东聚丙烯的供需格局将发生变化,大量出口。
我国石脑油裂解装置乙烯成本530美元/吨,中东乙烯单套规模在80万~130万吨/年,采用乙烷生产乙烯的成本只有200~240美元/吨,相比之下,中东石化成本优势明显。
“它们一边大量出口石油,同时将原本烧到不要的、与石油伴生的天然气资源收集起来作为乙烯原料,因此其成本优势无可比拟。”曹晓晞说。
正是鉴于中东石化企业的成本优势,近年来陶氏、巴斯夫等跨国化工巨头纷纷决定改弦易辙,打算放弃乙烯及聚乙烯等大宗化学品业务,改向附加值更高的精细化工、特种化工发展。2009年3月9日,陶氏宣布将在4月1日前完成对特种化工品生产商罗门哈斯的收购,完成了其向特种化工供应商转型的第一步。
曹晓睎说:“其实日韩等石化生产商前期抛售乙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它们在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转型。”
但博禄集团汽车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刘威持有不同看法,“中国市场很大,乙烯及下游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不是哪一家公司就能够垄断的;而且一旦危及中国乙烯产业发展,中国政府会依据WTO相关规则,启动关税等保护性措施,这不是产油国石化公司希望见到的。”
刘威的观点得到中国石化协会产业发展部主任孙伟善的认可,“如果将乙烯下游产品的进口量全部折算成乙烯的话,2008年我国乙烯进口量仍达2000多万吨,因此中国石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根据2009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08年国内乙烯产量998.3万吨,初级形状的塑料(乙烯下游产品,包括聚乙烯等)进口量达177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