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
2002年,中石化计划在镇海炼化现有基础上投资235亿元,新建100万吨/年的乙烯工程。该项目于2006年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并明确要求在2009年12月竣工。
镇海乙烯项目的诞生,与中国乙烯行业的发展正相关。中国加入WTO后,2002年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产品的出口即大量增加,随之带动乙烯及下游产品需求的迅速增加。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乙烯市场,也是增速最快的市场。
2001年以来,虽然我国已投产了扬巴、赛科、中海壳牌(中海油与壳牌的合资80万吨/年乙烯项目)等多个大型乙烯项目,“但2008年乙烯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仍达50%左右。”中国化工网总编刘心田告诉记者。
为了替代进口,时任的中石化总经理李毅中(任期为1998年—2003年)等人在2000年前后向当时的国务院领导提出建议:依托现有的石化产能,引入国际资源在沿海地区建设三个石化产业集群,即环渤海湾石化产业集群、长三角石化产业集群和珠三角石化产业集群。
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后,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快马加鞭上马了多个改扩建大型乙烯项目,如燕山石化72万吨/年乙烯、齐鲁石化72万吨/年乙烯等,还新建了扬巴、赛科、中海壳牌等多个合资乙烯工程。镇海炼化乙烯项目属于第二批扩建项目。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石化高层曾对本报记者指出:“之所以有第二批,是因为中国入世后纺织品服装、玩具等的对外出口迅速增长,乙烯作为化纤、塑料等产品的原料长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对外依存度,2006年国家发改委同意中石化、中石油上马镇海炼化、天津石化、大庆石化和独山子石化等第二批乙烯扩建项目。”
如今,时移世易。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大宗化学品需求陡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舒朝霞在上述论坛上指出,2008年国内乙烯产量同比减少2.7%,当量消费减少0.3%,多年来首次下降。聚烯烃需求呈现负增长;涤纶需求几乎没有增长;丁苯胶、顺丁胶和SBS需求减少的幅度虽低于其他合成材料,但她预计2009年其需求将减少4%~9%。
伴随着需求减少,产品价格开始一路走低。亚太区乙烯价格从当年峰值1900美元/吨暴跌至2008年10月底的500美元/吨以下。
价格的暴跌不但令已经投产的上海赛科(中石化与BP的合资90万吨/年乙烯项目)、扬巴(中石化与巴斯夫的合资60万吨/年乙烯项目)等中国乙烯生产企业2008年四季度严重亏损,也让镇海乙烯投资前景蒙上了阴影。
根据记者掌握的镇海炼化乙烯项目原有可研报告,该项目2009年12月投产后年回报率将达18%以上,预计8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这意味着镇海炼化乙烯项目每年必须产生25亿元以上的利润。
中石化内部人士指出:“现在看来,这种预测过于乐观了。”
去年10月,镇海炼化相关部门开始斟酌镇海乙烯项目,暂缓工程进度,并将一些乙烯项目所需主要设备的交货期延后。
但是,这意味着镇海炼化将面临巨额的索赔——早在一年前,镇海乙烯工程所需的很多大型设备就已向相关装备生产企业采购了,“延迟交付,当然要赔偿违约金了,这笔费用可能将数以亿元计”。有知情者透露。
踌躇之际,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的经济振兴计划,并在其后公布了石化行业产业振兴规划。
中石化内部有消息称,在石化行业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央政府批准镇海炼化再投资270亿元,将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至少再提升1500万吨/年,总炼油能力达到3800万吨/年,从而使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炼化企业之一。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会给予其一定的财税支持。
这针“强心剂”,使中石化高层决心重启、积极推进包括镇海乙烯项目在内的几个在建大型石化项目的工程进度。
石化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恢复,中国的石油产品需求不久后将出现回升。“这也许是对镇海乙烯建设复工最合理的经济解释。”上述中石化人士说。
然而下游需求萎靡,与若隐若现的中东同类企业出口威胁,令部分中石化的员工们感到不安。
“我认为,乙烯项目的建设应缓一缓,视下游市场需求恢复状况及竞争对手的推进速度而定。盲目的上马,将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原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曹晓晞则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