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大生意
2008年6月4日,家乐福成都地区的生鲜直采经理樊永清坐着一辆6米长的冷藏车前往茂县。樊此行是为家乐福采购水果蔬菜——成都到茂县的公路已经被塌方阻断,当地大量农产品如车厘子、枇杷、莴笋、土豆虽已成熟,农民却无法运出县城。
樊永清选择从雅安绕道马尔康,由小金进入茂县,中间翻越了夹金山和雅克夏两座雪山——过去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开车却开了3天。
到了茂县,樊永清和当地农业局的人分头跑去各处组织农民采摘水果蔬菜。樊永清回忆说,自己站在河边向村民收购枇杷(高于市场价),这边现金结账,河那边的山体还在轰然塌方。由于当地通讯处于半瘫痪状态,政府又忙于救灾,农业局联络到的村民有限。结果,还是通过WWF介绍认识的何有信动员,樊永清在沟口收购到了8吨多莴笋和土豆。
工余短暂的几次聊天中,樊反复提醒何有信,赶紧注册合作社。因为合作社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能开具发票,享有税收优惠,家乐福直采部门可直接与其对接,并可在市场价格波动中相对稳定地保障农户的长期利益。
直采部门是家乐福体系内的新生事物。200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家乐福为此特别组成了一个40多人的直采小组。其任务就是在和全国各地那些刚刚“出生”的农村合作社打交道,为家乐福列出一份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主要是水果)清单。这些清单上的商品一旦被家乐福各地店长看中,就会被直接从田间采摘后发往门店销售。
听了建议,何有信找了15个人集资,迅速注册成立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何是大股东,占股份30%。樊永清返回成都将花椒的事情上报,家乐福中国总裁罗国伟当即给全国门店店长们发了个邮件,要求他们为赈灾下力气推广花椒销售。
店长们被告知,地震会导致运输和人工各方面成本上升,采购价格也会高一点,“要有心理准备”。到2008年7月,家乐福统计完各门店的定货量,发现总需求量比2007年的15吨至少翻了一倍。
此时,万事俱备,唯欠周转资金。
和中国多数刚起步的农业合作社一样,何有信严重缺乏周转资金。而家乐福无法用现金结账(通常对供应商的账期是60天)。在2007年,何有信和家乐福做15吨花椒的生意时,因为有WWF长期负责该项目的项目经理李叶从中斡旋,家乐福预付了50%的货款,何又临时借了30万才勉强周转过来。
生意做大两倍,何有信对农民给出的收购价格高于往年,再加上地震导致的人工、物流和包装成本上升,何有信的资金缺口变得更大了。
为此,在2008年7月底,李叶在上海见到家乐福中国食品安全基金会秘书长李鸥(Aude Lesage)时,专门和她谈到了何的资金困境。私下里,李叶也对何有信提前提点,毕竟“家乐福是做生意的”,一次性对供应商预付超过100万,不符合零售商的运作规则。她嘱咐何有信做好两手准备,尽量筹集资金。
何有信后来回忆说,那是他压力最大也最紧张的时刻——“眼看拿到了生意,却有可能做不下来。”
很快,李鸥给李叶回复了一封邮件,她在信中简短地写道:“家乐福决定预付80%。”
何有信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